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羅仕揚

【羅仕揚專欄】商界沒有憑實力攞獎,只有憑金錢實力買獎

新生代女演員鍾雪瑩成功捧走金馬獎影后寶座,證明了即使電影業的前景多艱難,也有年輕人願意入行追夢,並且交出好成績。對於努力邁向目標的人,目標能否達成才是她們的目光所在,獎座只是錦上添花。要獲獎,除了實力,還要加點運氣和緣份的助攻。然而對於不少公司及金融人來說,獎座卻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工具,甚至願意一擲千金,去追逐這些猶如鏡花水月般的名銜。

打開領英,不時看到某些商界精英,今天得了某個獎,又或那天被評為十大焦點XX銀行家等,當他們分享這些獎項名銜時,總有些同事行家或客人,留下「恭喜」、”Congrats”等的賀詞。某些公司的面書專頁,也不時分享其奪得甚麼傑出公司大獎、最佳營銷大獎等消息。然而在這些祝福背後,可以頗肯定的告訴大家,商界大概九成以上的獎項,實際上都是虛銜。虛銜的意思,就是這些獎項背後並非有甚麼成就,因為這些獎,都是用錢買的。

用錢買獎,在金融界或商界從來不是秘密,筆者曾任職的投資銀行,不同部門的市場推廣部,每年也獲不少媒體及頒獎機構接洽,商談會否光顧其廣告生意,以及順便光顧其獎座生意,並且附帶價目表,例如最高級的大獎,贊助索價多少錢,次一級的贊助費又要多少。當然,多買多送是不少成功營銷策略的必備元素,特別是接近年底的跑數季節,Sales忙於為客戶續訂下年度的廣告,獎項就成為談判的籌碼之一。「買滿幾多錢,免費送個大獎俾你!」「如果你買到呢個Class嘅Plan,呢個大獎3折價錢就得!」對這些媒體來說,獎項的成本只是一個體面的頒獎禮,以及由幾塊金屬及塑膠合成的獎座,但如果用這些就可以增加獲取百萬廣告費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正因如此,你大概會發現無論任何媒體舉辦的XX上市公司大獎,最大的幾個得主都是一些地產商,因為地產商長期需要為旗下新盤落廣告,廣告金額夠大,獎項隨時不用花錢,就會隨廣告免費附送。最佳例子就是那間錄得巨額虧損,最後連家族成員也無面畀,被撤去最高掌舵人職務的地產商,近年即使負債高企,甚至旗下樓盤曾因安全問題而需拆卸重建,卻依然經常奪下不少傑出公司大獎,合理嗎?至於中小型上市公司,為了增加知名度,當這些媒體Sales埋身力推下,也會被慫恿落疊。舉某間曾由前高官丈夫擔任管理層的公司,曾經涉及違反競爭法等負面新聞的工程公司,卻依然可獲得某些上市公司大獎,有公信力嗎?

更誇張的例子,是某些媒體或頒獎機構的Sales,講明可以為你度身訂造獎座。就像早幾年政府力推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各金融機構爭相開設或擴大人民幣相關業務,於是有媒體特意開設人民幣服務大獎,更為不同銀行或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設立不同類別的大獎,像甚麼最佳服務商、供應商,但最佳的標準是甚麼?近幾年大家也講ESG,ESG大獎成為新趨勢,但是否ESG從來就是主觀因素,並無國際公認的評級標準,也正中各頒獎機構的下懷 ----- 既然無人能夠挑戰獲獎的標準,讓公司們通過廣告Sales競投,價高者得就最公平了。

個人大獎也不遑多讓,傑出XX銀行家大獎?傑出青年商界領袖?傑出上市公司管理層?又是一堆沒有客觀標準的獎項,當然這些私人機構的獎項,也沒有向誰交代標準的必要,總之就是每個獎也有價格,價格也屬負擔得起的範圍,普通獎項大約幾萬就有交易。有些機構會為旗下高層員工競投獎項,為了是為高層塑造名聲,從而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說穿了就是虛榮心。

若果是一些從事銷售工作的管理層,公司更樂於為他買獎,為的是令員工在客人前有更多名銜,從而增加跑到數的機會,最終得益的也是公司。更有媒體推介獎項加專訪的推銷Package,獲獎後可獲鱔稿專訪招待,讓你更方便向客戶推廣自己。還是台灣的文字功力最高,業配,即業務配合宣傳的意思,說穿了就是軟性銷售手法的一種。

近幾年,女權旋風席捲商界,企業文化講求男女管理層數目盡量拉近,務求打破高管通常由男性當道的固有形象。高層以能力居之,不以性別劃分,當然是好事,但亦因此成為了媒體及頒獎機構的潛在商機。有媒體舉辦甚麼傑出女性領袖獎,甚至將地域範圍擴大至大灣區女性商界領袖獎等,針對就是這個市場。若公司旗下有女性高層,市場部大概也樂於推薦她參加遴選,並以贊助模式換取獎項。為甚麼?一個女性獎項,既可突出公司是有能者居之,推動性別平等,又可以符合近年商界最崇尚的ESG原則。女性管理層又關ESG事?當然關,性別平等是S的因素,管理層以能力並非以性別挑選,符合良好企業管治文化,不正是G的範疇嗎?

「買獎又如何?一個願意畀,一個願意頒,各取所需,有咩唔好?」確實沒有甚麼不好,正如上文所說,私人機構頒發的獎項,確實沒有必要向外界交代些甚麼。然而當某間公司付款買得獎項後,會否真的吸引到一些沒有投資知識的人,誤以為該公司真是十分突出,最終決定買入股份,從而構成誤導的機會?某些頂級營銷員由公司替他買獎後,又會否吸引到一些顧客查詢,最後買了一些不適合其風險或付擔能力的產品?「投資者自己都有責任架,佢哋買之前應該都要了解自己買緊乜!」對,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就算如何計算,買獎最多也只是關連甚微的原因,對嗎?

打滾金融界多年,難免對甚麼上市公司獎、傑出領袖獎等產生免疫。有獎,就代表這些人這些公司真的很優秀?唔,認真就輸了。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