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李鴻彥

【專欄】陳彥霖 讓警察失陷的名字

活躍於社運活動的15歲跳水隊成員、游泳健將,被發現死亡並全裸漂浮在油塘對出海面,震憾的消息由《蘋果日報》在10月11日凌晨爆出,結果迅即成為全港市民關懷的焦點,可惜警察偏偏拒絕讓港人息懷。

且先以大數據系統將大眾的關心程度量化(否則難以說明香港人如何關心),系統以每則新聞的互動率(包括facebook上的Share、Like以及Comment等總和)去衡量,題為〈校隊泳將15歲「發夢」 少女離奇變浮屍 警:死因待確定〉的新聞,高峰期錄得超過1,650次互動率,1,650次即是1分鐘內Share、Like以及Comment的總數,即是每秒有近28次反應。

以一則大家熟悉的新聞作對比,同樣是《蘋果日報》題為〈撞人的士司機未被追究 反獲撐警組織捐52萬〉的新聞,高峰期互動率只有322次。

誇張的數據顯示全港市民對這則新聞「有反應」,非常關心關懷。到了10月11日下午警察召開記者會,進一步交待案件的詳情如未拘捕少女、無表面傷痕無被性侵以及死因有待進一步確定等等。

警察一邊說死因有待確定,原來另一邊陳彥霖的遺體已被火化,正如警察江永祥所言,為什麼未有死因卻匆匆容許火化遺體?有人質疑火化時間不尋常地短,但我看過一些偏遠的公眾火化場15日內還有空檔,由9月22日發現浮屍迄今已超過2星期,時間上並沒有不合理。

我奇怪的是為什麼警方向追查新聞的《蘋果日報》證實陳彥霖正是浮屍本人後,遺體便同日進行火化。〈15歲彥霖遺體昨已火化 警方指解剖後無表面傷痕無性侵迹象〉的新聞,互動率亦高達到1,023次,顯示陳彥霖的名字,已烙在港人腦海並予以高度關注。

簡單說,全港市民均關注陳彥霖的死因以及嘗試了解當中有否不合理,但偏偏出現即日確認即日火化及隨時可以無可疑為由Close File。不是不信任警察,但由6月至今的所作所為實在太多令人不解的地方,不合常理的浮屍及跳樓數字輔以一句無可疑,叫小市口如何信服?

若市民不信服警察,警察4時召開記者會的公信力會不斷削弱,甚至陷入塔斯佗陷阱(Tacitus Trap)及引發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前者是市民對當權者失去信心,即使公布真消息亦當成假消息;至於後者意指試圖控制、阻止公眾了解某些內容或訊息,但反而讓更多人關心。

我相信客觀的數據以及科技分析,游泳健將變全裸浮屍,不是一句無可疑便能令港人釋懷,最後失陷的又是警察。

李鴻彥

更多李鴻彥文章: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4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