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可說是重塑了香港生活環境,尤其是中國與香港恢復通關後,內地政府對香港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並推出一系列促進兩地互動的政策措施,而兩地交通日趨便利快捷,於是成為了近年港人北上消費熱潮的催化劑。有些人會認為,在香港經營事業愈來愈困難,但筆者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近年租金已下降,雖然人工成本仍高,但政府已允許多個工種輸入外勞,緩解人手短缺壓力。筆者認為,關鍵問題不在於成本本身,而在於香港商家能否適應時代變化,通過創新求變,而非固守傳統經營模式。內地商業模式近年來有所突破,產品以合理的價格、優良的品質和吸引人的外觀著稱,這正是吸引香港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許多香港人北上消費時,忽略了往返內地雖然方便,但仍然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其實北上消費的總成本或與本地消費相差不大。更重要的是,若港人都不支持本地消費,本地經濟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導致商戶倒閉、就業減少,甚至影響社會氣氛。近年香港樓市遲遲未能重返正軌,與本地消費力外流也並非全無關係。可慶幸的是中央的惠港政策,對香港經濟逐步起支持作用。例如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的政策,就刺激了近期香港的經濟活動,並對樓市有正面影響。而人才輸入計劃和投資移民政策等有助引入資金,也惠及香港樓市。數據顯示,內地買家在香港樓市總成交量中的比例已升至約兩成,反映出這些政策的實質效應。
說到底,筆者認為香港人應再看清楚留港消費的重要性,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地經濟。單靠政策支持或外來資金,始終不足以全面振興經濟和樓市,本地消費力的穩固才是關鍵。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