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尚氣一出手便要在十環內設北交所,筆者不期然想到半小時高鐵外的天津市,當年疑似被叫停的港股直通車,事隔多年終於開動,卻發現是對頭方向的A股直通車。
以前說「投資不過山海關」,現在就「資本不經杭州灣」,大路分析當然是解決中小企融資困難,並且促進經濟,但筆者認為是一石二鳥之舉,更多反映的是企業由生態圈進入融資輪全程國有化,中證監接下聖旨,中小企集中土法煉鋼,也不用你們幾家大的捐款捐得那麼辛苦。
根據國泰君安的分析,在國家戰略格局下北交所成立有三層次的意義,首先是突破了金融領域方面的中等收入陷阱、明晰了經濟補短板的做法;其次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與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第三是透過企業去推動「共同富裕」目標。那未來又會否見到小騰訊、小阿里、小美團路演「上訪」到北京掛牌?
觀乎北交所門檻較滬深低、中證監又能快速配合,確實是作風多了點務實、少了千年一遇的浮誇言詞,可能也要歸功於改革開放多年金融發展多少有點進步。
國家級首都圈的證交所,因為體制上under中證監,於是大家便問史美倫、梁定邦,筆者第一個想起的卻是李小加,因為根據半官方陳述,北交所乃基於現有新三板體系,致力於服務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 - 不就是李小加「滴灌通」的vision and mission嗎?
何謂「專精特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早前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提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
把其在港交所三年又三年的戰略經驗借到北交所似乎理所當然,但有趣的是,這又可能引伸到李小加的身份認同,在港交所代表中國好聲音,在北交所或許是外資代言人,這種游走於國際金融資本主義世界的角色,未必是此刻以至未來的最佳助攻人選,或北交所掛職的「如此聘用的人」。
當然在李小加港交所任內上市科的「作風」,可能是北交所急速引入企業所需要的另類賣點。搞交易所始終有別於搞宏觀經濟,最重要是成交量、成交量、成交量,往後北交所肯定是中資券商、公基私募的「猛灌通」,此時此境,恐怕已沒有餘額寶及其他互金平台所衍生資金池的參與。
港交所本周回來股價似未受太大影響,周一甚至升逾2%,莫說是搞間交易所,即使是整間棋牌室美容院啡啡廳,都不會是non-event,但本欄卻只認為是「中性」,當然你可以信錯位發展定位清晰,但在反壟斷的國際大勢下,做慣獨市生意的港交所路數(溢價因素)可謂又少一瓣,有了前述的政策(國策!)背景,至少新股將先行先試戰狼式捨美繞港,留國就地上市,中概股回歸港交所未必全盤接收!
一直以來,港交所都隱含了戰略資產的合併價值,如今北交所蓄勢待發,會否索性閉門造車,將它變成一個欠缺、阻隔(反制裁?)國際資本積極參與的類互聯互通股市?對外做大國企市值、對內扶植共富新貴。港交所要走更遠路在外面搞M&A,在各國金融磨擦升溫下已難上加難。而今港滬深交易所化身為三合一的「非首都交易所」,又是否指日可待?
交易所內的北水當然不會話縮就縮,但是「場外」賣盤市場中上環一帶的(其實可能又不算多)港資券商傳賣盤搶RO的大浪,市價又不知相差幾多了,多年來南下一半市場需要一半畀面派對,當然一日未通關(就快了)也很難作準,但互聯互通的良好願望又會否今不如昔?
無論如何由「十四五」起始,金融再難普惠,娛樂不復大家,索大砲惡意登報bad-mouth(black-mouth?)而娘砲仍要禁足,天上人間,怒火霆鋒都變雷鋒,吳京無環都打敗朝偉,橫行大陸劇金庸宇宙jīn yōng universe。平衡時空下,社會主義抬頭倒迫資本市場,徵富人稅的拜登打瞌睡,美元對家即時醒晒,比特幣震倉後要新高了?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