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久利生

【久利生專欄】長和會私有化嗎?呢一秒唔會⋯

過去幾十年來,環球金融市場的傳統智慧是,做生意傾刁時「唔好企李嘉誠對面」。時移世易,再提升到國運級敍事層面,原來是要明白「唔好做特朗普對家」。

長和公布出售港口的千五億世紀大刁,時機上,趕在北京兩會開幕和特朗普國會演說之前,不可說不巧合。集團一般這些大刁,我相信會是年底發生的多。

之前洽售個別地方的碼頭資產,都是傳言滿天飛,一時淡馬錫、一時招商局,也價高者得。但今次整個港口集團出售,反而是全程高度保密,且應該是速戰速決,未知是否最善價而沽。

這個原則性交易,最終條款卻要在145天內完成(即2025年7月27日),實際交割可能更久,安排好像有點太長,更似是先strike the deal再交由各方跟進。當然BlackRock財團都可能是執行國家任務。

李澤鉅金句是做刁不會志在必得,但特朗普對巴拿馬港口正是這個取態。大行認為長和同意出售,加上任何公司如果專注於高回報業務,逐步剝離低利潤或增長緩慢的領域,今次決定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始終最令市場意外及不解的,是為何索性將整個和記港口集團業務(不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賣走,因為大多數碼頭並不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直接影響的地區(如美國、巴拿馬)。

這一刻分析員仍傾向相信,今次可能是一個機會主義形式的交易,順勢而為,令到長和由最初只討論出售巴拿馬港口的計劃,變成最終擴大到包括大多數營運地區的碼頭泊位。

不問Grok都知道,長和系多年來的管理哲學,既簡單又複雜,就是低買高賣,只要價格合適,任何交易都是可能的。根據2024年上半年的年化EBITDA,交易的隱含企業價值/EBITDA約為12倍,粗略估計,似乎高於全球上市同行9-10倍的平均水平。

站在這個算是歷史時刻,今次無疑是代表了長和會有重大策略轉變,在交易完成後,港口業務僅佔集團總EBITDA的1%,而目前最大的基礎設施分部,貢獻將從28%進一步上升至33%。

而且又會引起新一輪有關長和、長建、長實三間上市公司的戰略分工同價值定位,以至於系內涉及私有化或二次重組的討論,當然散戶都聽慣了大李生講:「呢一秒冇,我答覆咗你問題,next」。

截至2024年上半年,長和淨債務為1340億港元(淨負債比率21%),因此按備考基準計算,今次出售港口後,大可以轉為淨現金狀況。小股東仍然有權問手頭現金要如何使用?

在過去幾年,長和大部分新收購都集中在基建領域(主要在英國及歐洲),由此路進,想現金使用可能會傾向於這個方向。如是,則私有化的機會較低。

長和多年來被嚴重低估已經是事實,亦印證於家族多次回購股份。此前或許是受限於全球電訊業務轉盈進度及有一定債務在身,私有化從來不在考慮之列,況且也在香港,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但今次出售港口業務賣到近1500億,已經相當於整間長和的市值。換言之,龐大的手頭現金提供了重要私有化誘因,將全部或大部分現金股息落袋。

有時也會想,長和會否考慮收購保險公司?以巴郡做例子,似乎也符合集團穩定地進取的作風。其他如Web3等創新產業機會自是較小,而繼續推進新能源也有可能,但應該不會考慮買回BlackRock的基金吧。

但如果現金用途不明,或無明確投資計劃,即使強大如長和,投資者也可能質疑管理層的遠見。以集團的作風,我估計,短期內可能會有和長建共同投資的項目,同時可能酌量派發特息。

當然,像股神手持大量現金,另一標準答案也可以是:2025年全球經濟可能仍受通脹、地緣政治緊張(如俄烏衝突、中美關係)影響。套現資產能增加現金流,為未來不確定性提供緩衝。

商業決策從來不應過分政治解讀,長和管理層更希望今次交易被外界看成純粹的市場行為。但可能更重要是,又超額應驗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預言。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