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1月初本欄曾提及,去年摺屏智能手機出貨量約只佔當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0.24%;估計今年也不到0.75%。摺屏手機未來是否真的能夠為手機行業打開新局面,現在還無法確定。果然近日就傳出,全球率先推出摺屏手機的公司柔宇科技,已深陷資金鏈斷裂危機。
柔宇科技這場危機由一封討薪求助信引爆。12月初,一名自稱在柔宇科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員工在網上發文稱,公司拖欠近千名員工工資,連清潔和保安也不例外。
12月8日淩晨1時多,柔宇科技創辦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劉自鴻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發文表示:「在人生至暗時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堅持到底,永不言棄。」間接證實了欠薪問題。
由於長期虧損,柔宇科技的資金鏈近年一直緊張。此前已削減一些員工福利以壓縮開支。但由今年9月起,連發放工資也有困難,該月僅發放了四成工資;10月更加一分錢都沒發。
公司管理層曾宣稱,會在11月30日補發10月份的工資,但最終卻未能兌現承諾。同日,劉自鴻召開員工大會,坦承公司資金狀况,並聲稱新一輪融資可能在今年12月或明年1月到帳。但有員工表示,不再相信公司「畫餅(意指只屬空談)」,若一直拖欠工資將會維權。
其實,柔宇科技今天的困局並不令人意外。柔宇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收入分別只是6472.67萬、1.09億、2.27億元(人民幣,下同);但虧損卻分別高達3.59億、8億及10.73億元。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為1.16億元,虧損高達9.6億元。即是說,每做1元生意,柔宇就虧蝕幾元。在2017年初至2020年中這3年半期間,累積虧損已多達31.92億元。
另一方面,自從在2020年5月融資3億美元後,柔宇科技已有一年半沒有新的融資。今年1月,柔宇曾向內地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計劃透過上市集資多達144.34億元,但在2月9日撤回。媒體猜測,有可能是因為未能通過審批。據悉,柔宇科技創辦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劉自鴻自小已是一名學霸。他在清華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在IBM工作。到2012年,他在矽谷、深圳及香港同步成立柔宇科技。2018年10月31日,公司就公開發表及展示其摺屏手機「柔派」,並在2019年第一季量產出貨,號稱是全球第一款量產的摺屏手機。
回國之初,劉自鴻得到內地政府部門器重。一些媒體也將他捧得上天,與馬斯克比肩。然而,劉自鴻並沒顯示出與馬斯克同級的執行力,他對生產、財務和管理等似乎並不在行。此外,他在選擇技術路線時,也可能犯了嚴重錯誤。
現時,柔性屏行業的主流技術是低溫多晶矽(LTPS),三星、京東方等國內外廠商都採用這個方案。但柔宇科技卻選擇了較為冷門的銦鎵鋅氧化物(IGZO)技術路線。有業內專家表示,IGZO方案的成本確實較低,但耗能高、穩定程度差,兼且會拖低生產良率。事實也似乎證明了這一點。柔宇科技的柔性屏在2019年的生產良率僅為36%,雖然2020年提升至65%,但相比之下,京東方的柔性屏生產良率在2020年已達到85%,比柔宇高出20個百分點。這導致柔宇很難擠進第一線手機品牌的採購清單。
此外,劉自鴻和創業團隊長期從事技術研發,缺少生產和營銷經驗,令柔宇長期面對產能閒置的問題。早在2018年6月,柔宇已投產首條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生產線,但在2018年和2019年,其產能利用率僅為15.1%和31.2%。
柔宇業務分為B2B和B2C,即銷售柔性屏解決方案和柔性屏手機。柔宇曾和空中巴士、LVMH、瀘州老窖等知名公司簽訂不具約束力協議,據說是將柔性屏運用在飛機機艙、奢侈手袋上,但實際上並沒帶來多少訂單。撐起其營收的,主要是一些不知名的深圳公司。
手機生意方面,柔宇在2018年10月底發表全球首款摺屏手機,一度令它聲名大噪,但手機銷量一直不理想。據報道,截至2020年中,其存貨帳面價值達4.8億元,與其營收相比,比例大得驚人;加上至今都沒有一線手機品牌採用柔宇方案,產品就更難賣得動。
雖然柔性屏處於上升軌道,但柔宇的問題不小,要翻身絕不容易。除了需要引入新資金,手握公司逾七成投票權的劉自鴻,肯定還需要讓出部分權力。一方面,這是對業績差強人意表示負責。另一方面,公司亦確實需要引入具備生產、營銷經驗的專才,來重新梳理業務。否則,實在很難令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