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一年新冠疫情持續肆虐,令市場原本預期環球經濟隨防疫措施解除而大幅增長的期望落空。對於2022年的展望,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等多數研究機構相對樂觀,它們預測的基本情境(base case)是經濟強勁復蘇、通脹逐漸降溫、貨幣政策由應急性寬鬆模式轉向,不過一些經濟風險仍可能令預測失準。
彭博經濟研究指出,通脹居高不下、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新興市場資本外流、恒大債務危機、台海衝突、英國與歐盟矛盾惡化、歐元再陷危機及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不確定性等多項主要風險,都可能導致經濟向錯誤方向發展。
由2013年的「收水」恐慌,到2018年的股市大跌,都反映當美國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往往令市場動盪。彭博經濟研究指出,目前資產價格處於高位,令市場承受的風險更高。標普500指數接近泡沫邊緣,與租金相比,美國住宅價格升勢加快,這反映樓市的風險是2007年次按危機以來最大。
聯儲局最新的點陣圖預示,明年及後年聯儲局可能各加息3次。彭博模擬了聯儲局明年加息3次,且利率長遠達到2.5厘之前仍會加息的情境。模擬結果是美國將於2023年初陷入經濟衰退。
普遍分析師今年初曾預計,美國到今年底的通脹率僅2%,但上月的通脹率已接近7%。目前市場普遍預期,通脹率將在明年底返回接近2%的目標水平,但這預測仍可能出現嚴重偏差。
當前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只是影響通脹率的潛在變數之一。在美國,通脹率可能推動薪酬繼續攀升。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緊張形勢,可能導致天然氣價格繼續向上。隨着氣候變化帶來更多極端天氣,食品價格可能繼續上漲。不過並非所有風險,都令經濟向同一方向發展。例如,疫情惡化可能打擊旅遊業,並拖累油價,但綜合影響有可能令經濟陷入滯脹,令聯儲局等央行舉步維艱。
聯儲局重啟加息將提振美元,卻可能令新興市場資本嚴重外流,甚至觸發貨幣危機。在2013和2018年,最受資本外流影響的新興經濟體是阿根廷、南非和土耳其。根據彭博匯編的一系列指標,上述3個國家加上巴西和埃及,將會是明年五大風險經濟體。
今年第三季,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彭博經濟研究預期,中國的能源危機將在明年緩解,但恒大危機和「清零」的防疫政策,可能令需求疲軟及融資受限,以致為中國GDP貢獻25%的房地產建設進一步下滑。彭博預測的基本情境是中國GDP明年增長5.7%。若增速放緩至3%,將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大宗商品出口國將少了主要買家,可能破壞聯儲局的緊縮政策。
政治因素也可能影響到市場穩定。彭博經濟研究預期,歐洲多國明年大選的不確定性,或影響歐洲領袖的團結。若部分主要歐洲國家的「疑歐派」上台,歐央行可能失去推行政策所需的政治背書,令歐債市場出現暗湧。彭博模擬當主權債券息差擴大300個基點(1厘等如100基點),到2022年底,歐元區GDP或減少逾4%,令歐元區陷入衰退。
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亦可能影響到環球供應鏈。彭博經濟研究指出,台海局勢一旦升級,例如出現海上封鎖或軍事介入,都可能令全球主要大國牽涉其中。中美超級大國戰爭是最惡劣情况,其他假設情境包括經濟制裁令中美關係凍結,以及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崩潰。
環球經濟最終走向,仍將繼續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彭博經濟研究指出,目前的數據顯示,Omicron比以往的變種病毒株更具傳染力,但致命性可能降低,或有助全球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常態,令消費者為餐飲、旅遊等服務的支出增加。若消費者重新分配支出,彭博預測的全球經濟增速,將由基本情境下的4.7%,提升至5.1%。
不過,若病毒變得更具傳染力及致命性,將拖累全球經濟。即使只是將今年的嚴厲防疫措施實施3個月,也可能使明年經濟增長放緩至4.27%。更多人會因嚴厲的防疫措施失業,令全球供應鏈問題持續。此前各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投入大量資金支援企業及個人,現在準備撤回相關刺激措施。瑞銀估計,明年全球公共支出的下降幅度,將相當於全球GDP的2.5%。
不過並非所有風險都令經濟下行,例如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可能比目前看來更具擴張性。中國列入「十四五」規劃的綠色能源和保障性住房措施,也可能促進投資。亞太15國明年元旦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也可望提振貿易。整體來說,全球消費者受惠於疫情期間的刺激措施,加上防疫隔離期間的開支節省,令全球家庭儲蓄大增,倘若消費增長比預期大,環球經濟增長將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