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研究發現,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不是單純由石油價格或其他生產成本上升帶動,滯脹這個過渡性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預市場。
這半年間,美國的朋友及同事不時跟我提起,從油站入油到超市買餸,價格都明顯上升了不少。不同的物價指數,升幅都遠比聯儲局2%的目標要高。無奈,因疫情及防疫政策推高的失業率卻仍未顯著回落,滯脹一詞在美媒不脛而走。是的,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輿論普遍認為是當年石油危機所致。錯!早在1973年油價飈升前,滯脹已在超過一個國家出現。溫故知新,經濟學分析滯脹,要由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說起。
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指的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呈穩定的負相關關係,因此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不能並存,其政策含意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助降低失業率,但代價是通脹難免上升。這通脹和失業率的政策取捨,當年由一堆似是而非的統計數字而起。但沒有理論基礎的統計分析,芝加哥學派從來不信這一套。諾貝爾獎得主佛利民在他得獎演說《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便簡單而清楚地解釋了「菲利普斯曲線」的事實與偏見。通脹與失業率的負相關關係,只可能是過渡性的。佛利民提出的「自然失業率假說」,認為失業率由基本實體經濟因素而定。預期之外的貨幣因素,在資訊不足和固定合約之下,只能對失業率有過渡性的影響。
說時遲那時快,當行家還未完全接受芝加哥學派的貨幣理論,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再次否定什麼通脹與失業率的負相關關係。根據佛利民的得獎演說,滯脹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預市場:increasing volatility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with the price system are the major factors that seem likely to raise unemployment, not high volatility or a high level of intervention. 換句話,高失業率不是單單由大政府而起,而是由政府不斷膨脹所致。是的,今天的政府,不要忘記當年越戰之後,尼克遜總統為連任向聯儲局主席伯恩斯施壓和價格管制等種種政府干預。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