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染藍成魔咒 恒指公司或放慢增藍籌 半年10隻新貴染藍前倍升 納入後平均跌7%

標籤:經濟

【明報專訊】恒指公司每次季檢都惹來市場關注,外界關注新藍籌的表現,往往在納入恒指前倍升,納入後則「變臉」。據本報統計,自今年5月起恒指改革後,半年來恒指迎來10隻「新貴」,它們被宣布染藍前一年,平均升幅接近一倍,但宣布染藍後截至昨日,有8隻錄得跌幅,10隻平均跌7%。恒指公司近日亦在網誌中表示,原目標是至2022年中把恒指成分股數目增至80隻,但目前認為謹慎選股比倉卒增加成分股數目更為重要。

明報記者 廖毅然

恒指公司今年5月起展開改革,恒指改變納入準則,包括放寬上市歷史要求,及按7個行業組別挑選成分股,以納入更多不同行業公司。當時目標是把恒指成分股數目,由5月的55隻,增至明年中的80隻,長遠更會增至100隻。

恒指公司:80隻成分股非「硬指標」

但該公司日前在網誌表示,截至本月,自5月起經過3次指數檢討之後,僅淨增加了9隻成分股(新增10隻、剔出1隻),新增成分股速度未及預期,原因是該公司在檢討過程中謹慎選股。網誌又強調,甄選優質股更為重要,挑選新藍籌股的門檻不可單純為了達到80隻的目標而有所降低。

對於是否已放棄在2022年中前達到80隻的目標,恒指公司回覆本報查詢時稱,最主要會看每一季有沒有合適的成分股,公司認為該數字不是一個「硬指標」,但會朝着該目標進發。

市場一直以「染藍魔咒」揶揄恒指新貴的表現。事實上,據本報統計,自去年8月起恒指可以加入W股後,至目前19隻新成分股,染藍前股價平均升85%,染藍後至昨日平均跌12.5%(見圖)。若只計今年5月起的10隻新貴,染藍前平均升98%,染藍後至昨日平均跌7%。

其中,不乏墮落的「股王」,例如美團(3690)染藍前一年升逾兩倍,染藍後至今累跌25%;海底撈(6862)染藍前一年累升95%,染藍後至今也累跌73%,與同屬新貴的阿里健康(0241),雙雙成為今年表現最差的藍籌股。即使近至上月19日才宣布納入的京東(9618)及網易(9999),宣布染藍後短短1個月已分別累跌22%及19%。

雷賢達:3組別市值流動性俱弱易受影響

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表示,重視甄選優質股是合適的策略。他表示,恒指公司現時按7個行業組別挑選成分股,其中「公用事業與電訊業」、「醫療保健業」及「能源、原材料、工業、綜合企業」3個組別的公司,市值未必夠大,流動性亦不夠高。他認為,目前有很多基金追蹤恒生指數,這些市值和流動性未必夠好的公司一旦染藍,會被基金買盤推高價格,萬一業績長期不穩定,股價波幅便會加大,對指數基金、養老基金或其他參考恒指的基金,有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