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指公司過往未必每次季檢都會新增恒指成分股,但自去年8月以來,近6次檢討恒指均有變動,平均每次新增約3隻成分股。直至今年3月初宣布諮詢總結時,更提出於2022年中前透過定期指數檢討將恒指成分股數目增加至80隻,最終數目將固定為100隻的兩項目標。
光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林樵基表示,上述目標定得過分進取,可能當時市况未轉差,其時疫情好轉,市場氣氛佳,况且恒指也不應只納科技股,因此恒指公司提出多元化的方向是合適的。然而他認為納入新成分股時,要小心衡量企業的上市歷史及盈利表現,若盈利表現在染藍後未能配合,股價會變得相當波動。他舉例指,2月初宣布納入海底撈(6862),他認為是錯誤,因為該股盈利基礎不穩固。
但林樵基認為,若在現時市况差才提出不硬性在明年中加至80隻,反而會削弱市場對恒指公司的信心。招銀國際策略師蘇沛豐亦表示,既然定下改革準則及目標,就不宜再作變動,畢竟市場變幻莫測,「現在市况似是熊市尾段,若減慢新增藍籌股的速度,到升市時(恒指)又可能追不上。」他認為恒指改革後納入不少增長型股份,例如消費、醫療及科網等,指數變得較波動並不令人意外,但最緊要守住準則,考慮納入時要看其業務及盈利是否穩固。例如,快手(1024)染藍呼聲一直較高,但他不認同該股應納入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