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11月工業產出按月增長7.2%,遠高於分析師此前預測的4.8%增長,創2013年2月有可比數據以來最大的升幅。分析師認為,汽車生產按月增長43.1%,推動了工業產出的整體升幅。其他製造商補充庫存速度,也比預期快,反映供應鏈困境似乎正在紓緩。日本政府上調對工業生產的整體評估,認為其「顯示出復蘇的迹象」。
日本央行今年以來在本土市場的股票購買規模,將創前首相安倍晉三上台以來最小。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日本央行在2021年合共購入約8734億日圓(約593億港元)ETF,遠低於去年為提振股市而斥資7.1萬億日圓資產購買量,使今年的年度購買量將創2012年以來最低。早在今年3月,日本央行已取消價值6萬億日圓的ETF年度購買額度基本目標。
自日本央行於2013年推出提振通脹的計劃以來,日本央行平均每年購入近4萬億日圓的本土ETF,使其成為日本股市的最大規模持有者。今年9月,日經指數升至30多年來的高位,雖然其後升幅收窄,但該指數今年迄今仍上漲約6%,較2020年3月的低位高出75%。
投資者現時關注日本央行將如何處置其多年來購入的50萬億日圓(約3.4萬億港元)ETF。分析認為,日本央行放慢購買資產的速度,反映其意識到QE的潛在副作用。市場人士認為,日本央行不會沽貨,但其增持的動力已降低。不過受惠於聯儲局及歐洲央行等大規模「放水」,融資成本降至歷史低位。
《金融時報》綜合Refinitiv的數據顯示,企業在2021年通過銷售股票、發行債務及簽訂新貸款協議,融資額達到破紀錄的12.1萬億美元(約94萬億港元),較去年增長近17%。大量融資反映環球金融條件寬鬆,當中以美國尤甚,企業過去一年在美國集資超過5萬億美元。法巴分析稱,每年都會以為大市瘋狂過後會放慢步伐,但其始終保持強勢,預計此趨勢仍將持續至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