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顧2021年,雖然恒指下跌逾14%,惟上證綜指及深圳成指等A股指數均上升(見圖1),可見A股期內明顯跑贏港股,此趨勢在2022年會否持續呢?今期封面故事專訪管理「華夏新視野中國A股基金」、2021年回報逾35%、屬期內表現最佳中國A股基金經理的華夏基金(香港)基金經理景然分析最新形勢。他表示,即使美國通脹及加息問題在2022年為全球投資市場帶來不明朗因素,惟中國政府已定調在2022年要「穩經濟、穩預期」,貨幣政策亦已轉趨寬鬆,預料A股在2022年仍有很多投資機會,當中尤其看好消費及醫療股。他續說,港股同樣有值得投資的中資醫療股,料該板塊在2021年明顯調整後,未來兩年可望迎來上升行情。
綜合晨星亞洲及彭博數據,「華夏新視野中國A股基金(A累積美元類別)」在2021年回報率超過35%(見圖2),在晨星統計的90隻A股基金中屬表現最佳。華夏景然於2021年底在深圳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順應國策增加投資電動車及光伏股,屬該基金在2021年的致勝之道之一。
「我們重點研究政策周期及產業周期,從而選擇比較合適的行業去作配置,2021年從政策周期的角度出發,我們增加配置了高端製造行業、尤其是電能車產業鏈以及光伏產業鏈相關股份;從產業周期的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這兩個產業在中國已經度過『從0到1』的破壞式創新階段,進入從『1到10』的滲透率快速提升的產業化階段。整體而言,我們基金優越的表現,得益於從『自上而下』對產業行業的配置,而『自下而上』的話,我們背靠於母公司華夏基金投研團隊的支持,當中有約200名研究員及基金經理,在國內應該是最大的團隊,主要投資於中國市場,所以,『自下而上』選股也給我們貢獻非常大的超額收益,令我們在2021年的業績比較出色」。
展望2022年,景然表示,雖然他長線仍然看好內地電動車及光伏等高端製造業帶來的機會,惟相關行業龍頭股價於2021年顯著向好後,目前估值已上升不少,選股難度因此增加不少:「雖然我們長期仍非常看好這些領域,但還是要結合估值的情况來看這些龍頭上市公司,同時我們覺得在相關領域,還有很多未被發掘或未被正確定價的上市公司,我們將就此做重點的研究及投資。」
事實上,電動車及相關電池股是過去一年多以來最當炒的新能源板塊,當中的龍頭股比亞迪(1211)及寧德時代(深:300750)股價升幅均達數倍,記者在《Money Monday》第327期(2021年12月6日出版)專訪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及研究部主管洪灝時曾向他請教有關股份估值是否已偏高?洪灝當時回應:「它們估值肯定已不便宜,甚至可以說很貴,雖然何時會回歸合值理屬未知之數,但假如你現時才追入去買,我覺得是有些危險的。」該報道見報至今,比亞迪及寧德時代股價已分別下跌10.47%及14.41%。
雖然景然認為內地電動車及光伏股於2022年的投資機會不及2021年,惟他強調,仍然看好2022年中國股票市場,而A股結構性機會仍然是非常多,「為什麼我們覺得2022年A股整體市場會比2021年更好呢?因為中國在2021年已經歷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正常化,中國領先美國及全球其他地區一年的時間去推動正常化,所以2022年中國政府就有非常豐富的政策儲備,面對市場的不確明性,它可以用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總體來看的話,我們認為2022年A股幾個重要基準指數均會比2021年表現更好,整體A股市場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發掘」。
在A股眾多板塊中,景然表示,旗下基金會重點配置估值合理的優質消費股,「我覺得2021年內地消費增長放緩的情况已反映在股票表現上,2021年從年初到年底,很多消費股估值調整還是比較多、比較充分;展望2022年,內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料繼續上升,消費市場在與2021年相對較低的基數比較,仍然可望穩定增長。我覺得還是要回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尋找中長線投資機會,過去經濟靠投資、出口驅動增長,現已慢慢轉為由創新、消費驅動增長,在此大背景下,我相信消費行業長期還是會產生牛股的」。
至於如何在內地消費行業中挑選出牛股,景然透露,華夏基金希望發掘到能夠提供新興產品滿足消費者爆炸式需求、由收入及盈利急升來支持股價向好的上市公司,例如過去兩、三年在內地家庭清潔的小家電市場便具備相關投資機會,向前望的話,他認為按摩產品市場正面臨着爆發,「我們在國內經常出差,最近在高鐵、機場看到有很多按摩產品的分店,同時因為網絡直播帶貨火熱,這些上市公司也在探索以此新渠道做推廣及銷售。之前內地老年人才會去關注按摩產品,隨着養生的觀念愈來愈普及,而且產品設計亦愈來愈前衛,目前很多年輕人、以及我們這些中年人都會去嘗試,相關上市公司若能夠持續因應客戶的需求,研發比較領先的產品,預料巿佔率及盈利均有望超市場預期,能夠成長為市值比較大的股份。而且上述只是一個例子,類似這樣高爆發、高增長的消費細分行業,我們覺得仍有很多值得去發掘的機會,該板塊在2022年是可為的,可以找到很多不錯的上市公司做配置」。
去年政府集採藥品耗材 節省醫療開支2500億人幣
除了內地消費股外,景然在2022年亦看好醫療股。記者認為該兩大板塊的共通點是2021年表現頗差,而醫療股與消費股比較屬更遜一籌,有分析指醫療屬近年令居民生活成本高企的「三座大山」之一,加上內地人口老齡化,政府一定不可以讓醫療成本惡化,因此醫療公司利潤率會被政策控制。
事實上,在2021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便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該報道指出,從2021年1月1日起,全國公立醫院開始使用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首個集中採購品種心臟冠脈支架,均價由過去的13000元下降至700多元人民幣。2021年前11個月,全國醫療機構使用中選的冠脈支架產品131.14萬個,超過了全年107萬個的協議採購量,僅此一項便節約採購費用142.88億元人民幣,進一步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2021年,國家常態化、制度化實施藥品和高值醫療耗材集中採購,相關藥品平均降價50%以上、耗材平均降價80%以上,累計減輕群眾負擔逾2500億元人民幣。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目錄內藥品總數達2860種,覆蓋全部治療領域,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
記者請教:「面對內地政府集中採購政策令藥品及醫療耗材大幅降價,醫療股還有何投資機會呢?」景然指出,與投資消費股相似,他希望在醫療股中能夠找到真正具備創新能力、擁有獨特產品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投資於在全球醫療市場內最高級(best in class)或第一級(first in class)的中國醫藥或醫療器械上市公司,我覺得即使在集中採購政策下,它們仍然是有投資價值的。」
景然表示,在中國醫保藥品目錄的大框架下,一定會繼續藉集中採購政策以縮減同質化競爭藥廠、仿製藥廠的議價能力,由此節省所得的支出,將投放於在創新藥品及醫療器械,「我們便是需要去尋找非同質化競爭、有獨特產品、領先優勢,能夠解決病人痛點的醫藥及醫療器械公司,這樣的企業值得我們去重點觀察及投資」。
投資於醫藥及醫療器械股,景然強調,除了要留意現時的盈利及現金流外,更重要的是分析正在研發中的產品系列(pileline)進展,由於須把上市公司「自下而上」先研究後投資,而且機構投資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能力料高於零售投資者,在此板塊選出牛股的機會相對較高,「我們在這方面做研究、做投資是需要動態來看,因為不斷有新的發展,經過科學家不斷的努力,上市公司的研發及臨牀不斷向前推進,所以我們需要動態的去分析這些公司提供的產品,包括它的產品儲備是不是在全行業之間領先,最好是獨佔,或者至少要有一定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