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統計處昨日公布,11月本港零售額按年升7.1%,為連升10個月,但按月增長放緩5個百分點,以及遜市場預期,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07.2億元。統計去年1至11月數據,在消費券於8月開始發放後,整體零售銷售金額較之前增長,當中又以智能手機、電器等耐用消費品類別增長更明顯,成為消費券「贏家」,惟珠寶金飾、服裝等類別則未見太大受惠。
港府分別於去年8月1日及10月1日發放消費券,當月的總銷貨價值達285.9億及307.4億元,分別按月升5.1%及9.7%,而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銷售額在8月後上升趨勢明顯,單以8月及10月為例,銷貨價值分別達30.8億及48.1億元,按月升24.7%及37.8%,該類別升幅明顯跑贏當月整體表現。據統計處資料,耐用消費品主要包括電器、攝影器材、電腦、電子產品等周邊設備。
至於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類別在8月及10月的銷貨價值為31.7億及35.3億元,分別按月跌0.3%及上升11.4%(見圖)。至於個別項目如服裝鞋履,8月銷售額甚至較7月下跌。
回顧11月表現,政府發言人表示,受惠於經濟穩健復蘇和消費券計劃,消費氣氛維持正面,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在11月維持在300億元以上。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稱,11月升幅「不高」,考慮到2020年同期正處於第四波疫情爆發初期,存在低基數效應。謝邱安儀形容11月屬「普通月份」,由於消費券發放高峰期大致已過,以及未到聖誕消費旺季。
11月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的銷貨價值按年升0.5%,百貨公司升9.3%,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升14.4%,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升9.6%,眼鏡店升9.1%。至於疫情下表現「標青」的超級市場貨品的銷貨價值跌3.2%,家具及固定裝置跌1%。
對於本月銷售預估,謝邱安儀稱,本月正處於第五波疫情爆發的臨界點,不明朗因素令業界擔憂,若疫情再爆發,必然會影響生意,連帶影響農曆新年市道及通關進度。
她又稱,若撇除疫情因素,多港人留港消費,商戶預期1月至農曆新年前的生意仍會有一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