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太坊誕生於2015年,由加籍俄羅斯人Vitalik Buterin(人稱「V神」)發明,它的原生幣為以太幣,是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與比特幣不同,發明以太坊之目的並非要創造一個新的電子貨幣,而是希望藉着智能合約而搭建一個應用系統,讓用戶能在其上編寫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Dapps)。
幣圈發展一日千里,過去兩年,Dapps的廣泛應用更超出了V神原先的想像,大量穩定幣、NFT及DeFi項目均搭建在以太坊之上,導致以太坊不勝負荷。技術上,以太坊每秒最多只能處理15宗交易,與日俱增的Dapps交易量已超出了以太坊的容量。用戶為了爭取礦工優先處理其交易,須付出大量交易費(Gas Fee),現在平均一單交易費已超出20美元。試想想,假如有人想買一幅價值10元的NFT,卻要另外附加20元的交易費,是否有些喧賓奪主的感覺?
為解決容量的問題,以太坊已於2019年開始計劃升級至2.0版本。整個升級分三階段進行──信標鏈(The Beacon Chain)、對接(The Merge)及分片鏈(Shard Chain)。信標鏈已於去年誕生,主要用於協調整個網絡,現時是試驗階段,與主鏈平衡運作。信標鏈引入權益質押機制(Proof of Stake),以替代現行的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解決了以太幣挖礦所帶來的耗電問題。
下一個階段為對接,代表信標鏈正式成為以太幣的主鏈,PoW時代正式結束,省卻99%的耗電量,也加快了處理交易的速度。現已有測試版Kintsugi給開發者試用,並計劃於本年第二季完成對接。此外,以太幣也於去年8月進行了「倫敦分叉」,每次交易都有部分以太幣被永久燒毀,與挖礦出來的新幣供應形成對冲,對幣價起了支持作用。
最後一步是分片鏈。分片鏈是將以太坊分成64個新的區塊鏈,讓每條鏈可以有不同的分工,例如協助儲存和提供資料,提升以太坊整體處理交易的效率。ETH 2.0再配合如rollups等第二層方案使用,能處理比現在多過千倍的交易,令以太坊真正成為世界泛用的去中心化程式平台。
2022年是以太坊最重要的一年,如能順利升級,解決容量問題,以太幣的市值不難超越比特幣,成為第一大加密貨幣。如有任何阻滯,則對其競爭者(SOL、AVAX等)大大利好!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