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運費數年升10倍 海運企業年賺萬億 貨櫃緊張港口擠塞 料今年運費續高企

【明報專訊】環球經濟過去一年從疫情中重啟,消費需求急增帶動了物流需求,海上貨運收費亦水漲船高。市場人士估計,海上航運企業去年賺進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是對上一年的9倍,預計今年運費仍將維持高位,不過航運收費持續高企助長了通脹升溫。由亞洲運往美國40呎貨櫃,包含附加費等即期運費,去年升穿2萬美元,價格是數年前10倍,目前的即期運費仍保持在接近1.4萬美元水平。由於貨櫃需求緊張及港口擠塞,貨櫃航運業者與貨主議定的長期價格合約,估計亦將較一年前高出兩倍,預示運費在未來一段日子持續高企。

資料來源:彭博社

隨着收入大增,丹麥航運巨擘馬士基(A.P. Moller-Maersk)(丹:MAERSKB)去年的利潤可望追平,甚至超越過去9年的總和,推動其股價在本月初再創新高。不過運費高企已令商政界深感苦惱。經濟學家已警告,運價居高不下將推升通脹,威脅經濟復蘇。以往運費成本上漲,只會造成短暫的通脹上行,如今卻似乎成了揮之不去的新常態。

貨運成本每升15% 通脹升0.1百分點

美國堪薩斯城聯儲銀行經濟學家斯萊(Nicholas Sly)的研發發現,貨櫃航運成本在過去每上漲15%,可導致一年後的核心通脹上漲0.1個百分點。他表示,航運費高企並非短期內可以緩解,而運費成本對營商狀况往往產生12至18個月的持久影響。

面對持續的經營壓力,全球託運者正游說多國政府向海上航運企業的收費設限。英國國際貨運協會(British International Freight Association, BIFA)本月初呼籲英國政府調查全球貨櫃航運的「市場扭曲狀况 」。

BIFA指出,近年海上航運業界有集中化的趨勢,十大貨櫃航運公司控制了全球85%的海上貨運能力。與25年前相比,前二十大航運業者亦只能控制五成運力。航運公司表面上是競爭對手,但它們大多組成共用貨船的聯盟,互相協調船期,共享船上的載貨空間。

彭博社指出,新冠疫情首次證明航運公司對全球貨運能力的控制。疫情爆發之初,它們即時協調削減運力,然後在需求強勁反彈時加大運力,提升運費。

由於航運聯盟控制了船舶、船期及貨櫃,並擁有強大定價能力,令託運者深感不滿。全球貨主論壇(Global Shippers Forum)負責人胡卡姆(James Hookham)稱,相信航運市場需要介入調查,以確保客戶不被剝削。

航運聯盟控制船舶船期貨櫃

世界航運評議會(World Shipping Council)負責人巴特勒(John Butler)表示,經濟重啟後,貨運需求比平時大,很多貨運問題其實是陸上運力不足所致。他解釋,業界結盟是為了提升海上航運效率。在疫情爆發前的20年間,業界在大部分時間運力充足,收費極低,營運模式從未發生結構性的轉變。

去年第三季,全球貨物貿易額達到破紀錄的5.6萬億美元,預期第四季貿易持續強勁。旺盛的需求嚴重影響供應鏈。貨運公司缺少司機,貨櫃堆積在美國主要港口無法迅速運走,滿載貨櫃的貨船卻在港口大排長龍,一時間航運問題成為全球焦點。

負責監管美國航運公司的聯邦海事委員會(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FMC)前主席科爾德羅(Mario Cordero)表示,全球供應鏈瓶頸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預計港口擠塞將逐步紓緩。

FMC主席:加強追蹤潛在不法行為

去年9月,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監管機構舉行會議,認為迄今沒有證據顯示,貨櫃航運存在違反競爭的行為。不過美國白宮在11月批評航運業的整合行為,稱缺乏競爭導致美國企業受制於航運聯盟,呼籲FMC確保市場競爭。

FMC表示,已加強對航運聯盟的監控,加強追蹤潛在的不法行為,例如人為限制運力等。去年底,FMC針對台灣萬海航運(台:2615)被指向貨主收取不合理的貨櫃延滯費展開調查。FMC現任主席馬菲(Daniel Maffei)表示,除了這些措施以外,監管機構可做的事情不多,因為在現行的美國法律下,航運業者對反壟斷法享有豁免權。

[企業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