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David(39歲)和母親、太太及兒子(1歲)同住在自置物業。他剛落實了為期一個月的家居裝修,因為鄰居早前爆水管,波及David家中的地板及部分家俬。幸好鄰居有買家居保險,賠償了3萬元給他們維修。David 認為前車可鑑,物業亦已達一定樓齡(28年),隨時不幸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趁今次換地板的機會,將家中的喉管、電線也一併更換,總工程費用約30萬元。
能夠居安思危,筆者也要給David一個大拇指,况且錢花了,總會有機會賺回,雖然David財力有限,也希望盡快儲回這筆資金,始終母親已年過六十,也要為兒子準備一點教育基金。
意外即是意料之外,香港居住密度高,一家出現意外,鄰居受影響也是難以避免!首先筆者建議David可像鄰居一樣選一個合適的家居保險,將部分風險轉移,家居保險內的第三者責任保障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坊間家居保險內的第三者保障額普遍也有500萬元,有些更可提供750萬甚至1000萬元,保費也不是相差太遠,像David這種面積為四五百呎的單位來說,每年保費最多也是千多元。
David在付清裝修費用後,積蓄尚餘約60萬元,每月盈餘約有一萬元;筆者希望他既能盡快補回這30萬元的缺口,也同時能開展兒子教育基金的籌措。David每月支出約4萬元,要開展任何理財計劃,要先為自己設立好安全網。David應先將6至9個月的生活開支(約30萬元)撥入安全網,餘下30萬元可考慮投資。
每月盈餘建議兵分三路:一、先抽撥每月3000元連同現有資產到維修基金,用平均成本法投資增值,假設平均年回報為9%,4年後料可累積回30萬元的維修費用;二、每月抽撥2000元至教育基金,假設平均年回報9%,兒子18歲時料可滾存約100萬元,而維修基金儲蓄計劃4年後完成,那時可提升教育基金的儲蓄額;三、其餘5000元可暫時留在銀行戶口,累積至10萬元再打算,畢竟我們不可以每分每毫都使掉,這不符合風險管理的大原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