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作為美國封殺的中國龍頭科技企業之一,數據顯示,華為去年全球智能手機付運量只有3500萬部,按年大跌超過80%。另外,華為早前亦公布去年全年的營業額按年跌近三成。在美國持續遏制和封殺之下,華為如何保持它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影響力,不被邊緣化,支撐到能夠建立起「去美化」的供應鏈,仍然惹人關注。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Omdia數據,華為去年全球智能手機付運量只有3500萬部,與2020年的1.897億部相比,按年大跌約81.6%;全球排名亦由2020年的第3位,跌至去年的第9位。至於市場佔有率,亦由2020年的14.7%,大跌至去年的2.6%。
坦白說,華為智能手機去年出貨量3500萬部這個數字,不算是太令人意外。因為由2020年9月15日開始,華為原則上就無法取得任何包含美國技術的軟硬件,除非是供應商獲得美國商務部特別批出許可證。當時另一市場調查機構TrendForce已經預測,2021年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可能會大幅下跌至3000萬至5000萬部。現在Omdia公布的3500萬部,反映TrendForce預測相當神準。
雖然高通等手機晶片商去年獲准向華為出售小量晶片,但那些不是4G手機晶片,就是將5G手機晶片特製成「閹割版」(據報是抽起支持5G的射頻前端),令華為只能將它們當成4G手機晶片使用。在其他手機品牌和網絡商都大力宣傳推廣5G的情形下,華為智能手機卻絕大部分都是4G,試問如何能夠賣得好成績?
另外,華為早前公布了初步的2021年財務報告數據,全年營收為6340億元人民幣,與2020年的8914億元人民幣相比,按年下跌了28.9%。
表面看來,28.9%的營收跌幅,比起其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八成的跌幅低得多,還不算太難看。但因為這是包括了營運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的總營收,故跌幅會有所攤薄。華為去年的消費者業務營收跌幅是多少,要待它稍後公布三大業務板塊細分的營收數據才知道。
關於華為的營業額和智能手機出貨量大幅下跌的問題,有些內地自媒體的看法是「實際沒有那麼多」。他們的理據是,因為由華為分拆出售而成為獨立公司的榮耀,去年的全球智能手機付運量也有3980萬部,市佔率也有3%。
榮耀的智能手機主要集中在2000至3000元人民幣這個價位,估計榮耀去年的智能手機銷售收入也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若將華為和榮耀兩者的營收和智能手機出貨量加在一起來考慮,「實際跌幅並沒有那麼多」。但此說頗荒謬,首先將華為和榮耀營收相加本就有水分,因為華為去年的營業額就包括了出售榮耀的部分收入,否則跌幅會更大;更重要的是,華為既然已出售了榮耀的全部權益,就不能將榮耀視為華為的附屬公司。
筆者只會說,華為在2020年11月迅速賣出榮耀,是非常明智和果斷的決定。因為若不出售榮耀,只會「攬住死」和「一鑊熟」。相反,盡快出售榮耀一方面可以減磅,另一方面還多了一筆收入。
然而,華為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以華為去年6月正式推出的自研作業系統「鴻蒙2.0」為例,雖然號稱截至去年底,已有大約2億部智能手機安裝了,但簡單計算就估計到,當中絕大部分都是舊款的華為智能手機由Android升級到「鴻蒙2.0」。這些舊手機的壽命還有多少年?
華為今年和明年的智能手機銷量又會否再下跌?是否一直只能賣4G手機?關於華為的未來,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並未多談,只聲稱在新一年,華為要「多產糧食,做強根基」。
最近內地媒體報道,內地廠商富滿微和卓勝微都分別突破了濾波器的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出支援5G的國產射頻前端。但它們的5G射頻前端是否完全沒有使用美國技術,可以向華為供貨,讓華為手機回歸5G,暫時仍不得而知。
更大的問題是,華為手上的「麒麟」手機晶片已剩下不多,而美國商務部又可以隨時停止向高通等發出出口許可證;簡而言之,華為今後的命運,有很大一部分已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裏了。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