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145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應對這場逼空危機的表現備受爭議。鎳價於3月7日、8日急升,48小時內暴漲250%。3月8日LME鎳價曾升穿每噸10萬美元,創歷史新高。隨後雖回落至8萬美元水平,但因升勢過急,LME在8日宣布暫停鎳市交易,並將倫敦時間3月7日午夜後的交易作廢,令市場震動。
LME當時表示,如果允許交易繼續進行,幾家經紀商將會倒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LME的決定正確,只是行動太慢,在3月8日仍允許市場重開,而且LME直至逼空大戰上演,才意識到青山控股的淡倉規模帶來的潛在系統性風險。
監管LME的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一直傾向將大部分決策及監察市場功能,交由LME處理。部分市場人士呼籲改革,限制任何單一的交易商,在市場發揮太大影響力。雖然LME的交易也有一些限制,但相當寬鬆。單一交易商的鎳合約持倉限額,是青山持倉規模的兩倍以上。
FCA對上一次大型執法 為20多年前住友期銅醜聞
對上一次FCA(或其前身)針對一家機構在LME的活動所採取的大型執法行動已是20多年前,日本住友商社(Sumitomo)的期銅交易醜聞。1998年,住友商社向英、美政府賠償1.58億美元,以換取撤銷操縱銅價的指控。
FCA上周表示,對LME有監管責任,將繼續密切關注其如何管理及應對期鎳交易問題。
監管機構此前曾承認,沒有充分掌握商品市場的狀况。英倫銀行旗下金融政策委員會(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 FPC)3月初召開會議時指出,重要的是要更廣泛地評估商品市場波動,對金融體系的潛在影響。不過,根據已公布的會議摘要,當局認為由於商品的衍生品市場相對不透明,風險評估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