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海延長封城,中國經濟面臨更大壓力,本周三(6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及,要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起市場對人民銀行短期內再次降準或減息的猜測,但至昨日人行未有相關公布。官媒《中國證券報》昨早引述分析表示,目前內地銀行的資金需求並不迫切,即使有降準,或多是以定向降準的方式實行。而人行前官員盛松成亦開腔,重申「基建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中國證券報》引述華泰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張繼強表示,目前基礎貨幣投放機制下,銀行每半年會出現流動性缺口,需要以降準等方式補充或替代中期借貸便利,因此降準雖有必要,但要看銀行體系的資金缺口,目前需求並不迫切,今季則仍有降準的可能。信達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李一爽亦指出,4月流動性缺口不大,即使降準也較可能是定向降準。
人行上次定向降準為2020年,上一次全面降準則在去年12月。開源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陳曦指出,過去全面降準前,總理李克強皆曾明確提及「降準」,而本周的國常會則是提及「再貸款」等工具,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因此估計政策重點應是支持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等行業的信用工具,而非放寬貨幣政策。
零售、出口增長受疫情所限,今年基建投資將作為振興經濟的主要工具,分析指用於支持基建的政府債券將加大發行,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指出,3月政府債券淨融資額約為7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與今年首月相當,預期將帶動3月社融增量達4.5萬億元,按年多增34.73%或1.16萬億元。
人行前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則在《上海證券報》撰文指出,滬深作為經濟樞紐,最近一輪疫情波及層面更廣,加上市場預期本已轉弱,對經濟影響可能超過2020年。他認為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建投資的可控性較強,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推動經濟企穩、改善市場預期。因此,基建投資仍然是今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類似觀點在中證報的分析文章中亦有出現。據高盛的數據,今年截至4月中地方政府專項債料累計使用1.32萬億元,是全年額度的36%(見圖)。
盛松成又表示,首兩個月的國內經濟受到新衝擊,需求恢復和預期改善需時,預期影響或延續整個上半年,實現今年5.5%的增長目標需更努力。他指出,即使經濟在4月下半月逐步恢復,也一定程度拖累5、6月的經濟增長,因為不少小微企業面臨生存考驗,失業率上升將降低消費潛力。此外,疫情引發供應鏈阻塞,對訂單的影響也不僅限於當期,若疫情影響長期化,將削減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