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4月25日,全球最大鑽石生產商De Beers集團突然宣布,向初創企業Kelp Blue投資200萬美元。Kelp Blue創立於2020年,總部位於荷蘭,是一家專注於種植和管理大規模水底海藻森林的初創企業,暫時在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營運。
驟眼看來,兩者業務風馬牛不相及。照常理來說,一向銷售鑽石、食慣「大茶飯」的De Beers,沒有什麼理由會看中種植業。但原來,Kelp Blue實際上是販賣高價值的海藻提取物,以及更加炙手可熱的「封存二氧化碳」概念。
Kelp Blue的商業模式是在水底大規模種植海帶等海藻。由於海藻的生長速度遠遠高於陸地上的植物,又毋須多少肥料,加上它們包含多種高價值的提取物,包括海藻油、褐藻糖膠、甘露醇、多酚、根皮單寧等,所以生意本已具備相當可行性。而Kelp Blue每次只會收割小部分的海藻,已確保可持續發展。
更重要的是,近年有研究指出,這些水底海藻森林擁有安全且可以永久地封存大量二氧化碳在海洋中的潛力,其「碳封存」特性要比同等體積的陸地森林強大得多。
Kelp Blue種植海帶 獲De Beers投資
所以,這門生意還有望帶來大量的「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可以出售給一些大企業,來賺取額外收入和商譽。事實上,成立僅約兩年的Kelp Blue已誇下海口,聲稱它的2050年願景,是其海帶種植場屆時每年能夠抵消2億至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比荷蘭現時的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要多。
今次出手投資的De Beers亦坦言,單單轉用可再生能源未能令該公司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會利用投資在Kelp Blue所獲得的碳信用額來抵消剩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實,商業模式類似Kelp Blue的初創企業,在中國大陸、美國和瑞典都有,有些也是專注於種植海藻,亦有一些涉及其他海洋生物。例如,內地就有機構研究在海底種植鰻草(大葉藻),認為它的固碳量是陸地森林的2倍以上,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之一,兼且在水質淨化、豐富生物多樣性、護堤減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鑑於海草牀的巨大生態效益,近幾年,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海洋與漁業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已分別在威海市雙島灣、榮成市天鵝湖、榮成市桑溝灣等地區實施鰻草海草牀修復試驗。
其中,通過人工海底種植的方式,榮成市桑溝灣去年底已經形成了3000畝海草牀,兼且建立了包含藻、參、貝、魚等生物的多營養層綜合健康養殖模式。
原來,科學家近年發現,海洋動物吃掉海洋植物之後,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自然過程來吸收碳,將碳儲存在牠們的身體和排泄物內。由於牠們的排泄物以至死後的屍體會沉入深海,或者變成海底海洋植物的肥料等,故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的機會很低。
例如,海帶可以儲存碳,而海膽會吃海帶,海獺又以海膽為主要糧食。因此,這樣一層層,由貝殼類、魚類、海洋脊椎動物、海洋哺乳動物以至海鳥,都可以成為這個碳迴圈的一分子。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鯨魚。因為有研究指出,一條大鯨魚一生能夠吸收大約33噸的二氧化碳。所以,減少捕鯨對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一定好處。
現時人類對於海洋脊椎動物物種的碳捕集能力的研究還很少,所以利用海洋生物儲碳的精確成本效益,還需要多一些時間才能計算出來。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世界食品研究中心(World Food Center)總監厄米亞斯‧柯伯利(Ermias Kebreab)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去年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只要給牛隻餵食小量海藻,就能夠將它的甲烷排放量大幅減少82%。單是這一點,就非常令人鼓舞。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