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經管學院發表研究報告,指近年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愈來愈受投資者歡迎,雖然可簡化投資決策,但產品本身收費低廉及缺乏主動管理,可能減低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監察,股東投票時更容易跟從管理層意向。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Roni Michaely稱長遠可能要在監管機構層面推動,敦促ETF管理人主動披露及交代投票理據。
Roni Michaely指出,現時美國很多上市大企業均由指數ETF做大股東,由於ETF一般同時投資多隻股份,行政費卻較一般主動管理式基金低,表現亦經常跑贏大市,近年甚受投資者歡迎。不過,ETF缺乏強烈誘因發揮監督功能,很多時是依所投資上市公司管理層意向投票。他認為,若要改善情况,很多時要由主動型基金參與。由於美國市場純尚自由買賣、競爭,因此要由監管機構出手去規範及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並不可行,反而更應該敦促被動基金交代投票理據、提高透明度。
他提到,即使最近有基金公司如貝萊德計劃成立督導機制,但以早前多家被動基金聯手對埃克森美孚(美:XOM)兩名董事問責及投反對票事件為例,也是先由主動基金提出異議,才獲ETF跟進的少數案例,因此要改善被動基金的監督功能仍長路漫漫。他又稱,一旦要增聘人手跟進監察工作,行政費用難免上升。
他指出,在香港市場方面,有較多股東利益衝突的情况出現,若被動ETF持倉增加,香港市場更宜留意美國市場的發展,改善監督機制,做到更公平及更具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