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頻頻放寬調控政策,惟遠水難救近火,已陷債務火海的內房股前景依然嚴峻。融創中國(1918)昨日披露,無法在寬限期內支付合計近1.05億美元(約8.19億港元)的美元債券利息,稱可能因此遭2023年10月到期債券持有人要求立即償還約7.416億美元(約57.85億港元)。集團表明,預期所有已發行境外債券到期時或無法償付。
融創因未能發布去年經審核業績,自4月1日停牌至今。同系物管股融創服務(1516)昨日受累急挫逾一成,加上寶龍系「輸血」事件(見另文),內房板塊全面急挫。
融創在公告中就無法保證如期履行債務義務致歉,希望債權人給予緩衝時間解決目前問題,並將與債權人保持積極溝通。公司指出,後續將尋求相關境外債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護所有相關方面的利益,並已委任華利安諾基為財務顧問,協助評估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况,探索所有可行的方案以解決當前階段性流動資金問題。
未能發布去年經審核業績 4月1日停牌至今
融創今次做法,明顯與處理境內債有差別,集團早前已就一筆40億元人民幣境內債「20融創01」完成利息支付,並爭取到延期18個月還款,融創大股東兼主席孫宏斌更為債券提供個人擔保。
據了解,融創優先處理境內債務,是基於要維持境內業務經營、開工等,爭取時間重組債務及保障公司現金流等考慮,其中獲延期的「20融創01」債券,將須於今日支付10%的本金額,因此需保留資金以避免再度出現問題。公司將繼續積極出售資產,以及引入具實力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以解決當前困境。
自內房陸續出現債務爆煲潮後,官方已向房企提出「三保」核心底線,包括「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故中央及地方政府都針對房企資金作出管制,以保障復工復產等資金需要。在現時內房融資困難下,融創除了變賣資產,只能依賴開工、賣樓以促進資金流動。
融創指出,近期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多地陸續爆發疫情,作為融創銷售糧倉的長三角區域、廣州、西安等核心一二線城市,都受到嚴重的疫情影響,公司3至4月整體銷售金額大幅下降65%,加重了現階段的流動性壓力。另一方面,受春節後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疊加上國際評級機構對公司評級的大幅下調影響,融創此前為應對3月份及第二季流動性需求所推動的專項融資、資產處置等資金方案難以落地,也直接影響到了此次美元債息的正常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