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元強勢也導致英鎊以至紐元等G10貨幣受壓。即使是同屬避險貨幣的瑞郎,兌美元也接近2020年3月低位。雖然本幣疲軟通常有利於依賴出口的歐洲和日本,但若通脹居高不下,出口因貨幣貶值帶來的好處,也會被進口成本增加所抵消。
歐元區4月通脹率按年升至7.5%,連續第6個月創新高。日本政界亦憂慮到日圓偏軟,將對家庭消費帶來壓力。當進口原材料、燃料、食品等價格上漲,企業經營成本也會大幅攀升,威脅到企業盈利。
經濟前景轉差,令部分央行不敢跟隨聯儲局的加息步伐,當中以歐洲及日本央行尤甚。歐元兌美元近期跌至1.05美元左右的5年低位,今年迄今兌美元跌了7%。
即使英倫銀行已連續加息4次,英鎊仍跌至兩年低位。高盛分析,大型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平均需要額外加息0.1厘,以抵消本幣下跌1%的影響。
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Amundi)投資總監Vincent Mortier預期,歐洲央行將優先考慮控制政府借貸成本,遏抑通脹是其次,這將導致歐洲央行的潛在加息步伐進一步落後於聯儲局,歐元兌美元匯率可能在未來6個月跌至1:1水平,這將會是2002年以來的低位。
瑞士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首席經濟學家查爾(Samy Chaar)指出,在俄烏危機爆發之初原本預期,烏克蘭的長期衝突將限制能源供應,但不會令油氣供應中斷,惟隨着戰事升級,俄羅斯切斷部分天然氣供應,而歐盟又計劃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令歐洲經濟放緩的風險增加。這些因素結合正推動對美元的需求,若戰事進一步加劇,預計歐元兌美元可能跌至平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