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港星歐醫研技術協作 測試新一代抗癌化合物

為提高晚期癌症存活率,醫學界一直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日前,兩所位於香港科學園的生物科研機構,聯同歐洲癌症專家簽訂一份合作協議,研發及進行新一代抗癌化合物臨牀前研究,並會為合資格癌症患者提供體外藥敏檢測,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冀能令晚期癌症轉化為可治療的慢性病。

 

由創新科技署Health@InnoHK創新平台資助成立的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有限公司(LSCCB)、新加坡創科生物醫學企業Invitrocue(香港)聯同歐洲癌症專家拉斐爾.羅素醫生(Dr. Rosell Rafael),所簽訂的策略性合作協議為期5年。

根據協議,LSCCB將研發新一代抗癌化合物; Invitrocue則會提供Onco-PDO™(病人源腫瘤類器官藥敏檢測)、人源免疫系統小鼠模型(HiMice)及次世代基因測序(NGS)等技術,協助檢測抗癌化合物的臨牀前藥效。至於巴塞隆拿羅素腫瘤研究所(IOR)首席醫學家及總經理拉斐爾.羅素醫生,將擔任LSCCB科學顧問。

 

改良抗癌藥物 提高療效與減低副作用

對於已擴散的晚期癌症,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未必有效。LSCCB總裁兼香港大學化學系主任支志明教授表示:「現時治療晚期肺癌,最常用到順鉑(Cisplatin)及卡鉑(Carboplatin)兩種藥物,前者的副作用大,後者安全性較高,但療效不夠好。」因此,他希望改良後的抗癌化合物兼具藥效及安全性,有效殺死癌細胞癌幹細胞及對抗血管增生。

 

培植體外腫瘤及小老鼠檢測 臨牀前測試新藥成效

研究期間,Invitrocue除了為新研發的抗癌化合物提供一系列檢測技術,亦會免費為本地合資格的鼻咽癌、胰臟癌、子宮頸癌、乳癌、肺癌患者提供Onco-PDO™藥敏檢測,透過體外培植「迷你腫瘤」(腫瘤類器官)代替患者親身試藥,並會載列患者的藥效數據,期望可助主診醫生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支志明透露,新研發的抗癌化合物已完成Onco-PDO™藥敏檢測,現階段將利用Hi-Mice技術,透過把人類免疫細胞放入小鼠體內,模擬人體的免疫環境,藉此檢測藥物效能,希望兩年內進入臨牀測試;又期望未來可試驗更多藥物,包括中藥、西藥、免疫療法組合等治療方法。

Invitrocue(香港)總經理張慧儀表示:「多年來,我們與全球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更優質的治療及藥物方案。除了LSCCB研發的抗癌化合物,今次合作亦會就標準癌症藥物,或標籤外處方藥物進行藥效比較性測試。」

 

生物醫藥生態圈成形 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開發一種新藥物,需要漫長的檢測及實驗。支志明坦言在抗癌研究上,單靠化學家在實驗室研究不能成事,亦需要與世界權威合作,科學園的創科生態圈有很大幫助。「LSCCB可透過此生態圈,認識同為園區內科研機構的Invitrocue,再藉此認識拉斐爾.羅素醫生,以建立合作關係。」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亦指:「今次合作彰顯了香港的生物醫藥科研生態圈於全球的發展潛力,展現InnoHK有條件成為世界級轉化研究中心,而科技園公司將持續為跨地域人才及創科企業提供支援,攜手利用創科造福社群。」

至於LSCCB所屬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至今已招攬28所世界級大學、科研機構與本地大學合作的研發實驗室,並進駐科學園。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指:「今次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InnoHK研發實驗室與國際知名生命健康企業建立夥伴關係,邁出重要進程,期待未來實驗室開發嶄新、具潛力的治療方案。」

 

以上資料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