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儘管全球新冠疫情逐漸減退、各地陸續通關,惟本港未見放寬邊境限制措施。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日前發表報告指香港嚴格入境限制,加上居民持續外流等負面因素,正削弱本地航空業的比較優勢,並認為若香港通關步伐一直滯後,將會導致業界失去競爭力。
據機管局資料,香港國際機場上月客運量為12.6萬人次,按年升1.1倍;但仍比2020年1月570萬人次,下跌97.8%。該行報告指新冠疫情在2020年起肆虐全球,各地均處於封關狀態,故當時香港和其他市場差異未見顯著。不過,隨着今年其他地區陸續開放入境,香港仍然原地踏步,並因零星爆發而不斷受限制,拖累本地客運量徘徊在疫情前水平的2%,屬亞洲表現最差地區之一。
法國外貿銀行提到,空運在本港對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空運貨物價值佔貿易總額達42%。在收緊機組人員入境檢疫規定前,香港和其他亞洲市場與內地的貿易增速大致相若;但今年3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按年下降16%,反觀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台灣等其他主要亞洲市場則按年增長12%,表明邊境管控或是當地空運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該行認為,自今年起,香港在亞洲競爭對手正在加快重啟通關的步伐,並逐漸拉開與香港之間差距;以新加坡航空為例,去年客運及貨運分別復蘇至疫情前水平的63%和72%,而以本地航空龍頭國泰(0293)數據比較,香港航空同期客運和貨運則下跌至疫情前的2%和29%。該行指出,除居民外流,問題嚴重性更在於香港在全球擔當的角色,以及與世界的聯繫,若香港一直滯後,短期壓力或變成永久影響,導致香港在航空界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