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嘗試把兩種近年愈來愈熱門的話題:數碼資產及ESG(環境、社會及管治)連繫在一起的時候,或許我們感覺兩者關係並不緊密,甚至會眉頭一皺,想起各種關於加密貨幣的負面新聞。但若我們認為數碼資產於未來世界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便值得討論一下這個新興資產於ESG上正反兩面的作用。事實上,隨着更多大型金融機構認可及開始投資在數碼資產上,它們對社會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
數碼資產由加密貨幣支撐,而加密貨幣的產生及傳輸都需要用到大量能源。據統計,每一筆比特幣交易的碳排放量為傳統VISA的1400萬倍,而每一年比特幣挖礦所消耗的電量更等同於整個荷蘭一年的用電量,聽起來頗為驚人。
但隨着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幣即將迎來升級,屆時挖礦的算法將由POS(Proof-of-stake)取代POW(Proof-of-work),由於POS算法不像傳統POW需要大量計算(即挖礦),去換取獎勵(工作量證明),而是通過持有相關貨幣的數量,提升自己被驗證從而換取獎勵的機率(股權證明),故此據以太坊聯盟估算,相關耗電量能大減99.96%。而一些新興區塊鏈幣如Solana及Cardano其實一直已採用POS算法,因此相信未來涉及到加密貨幣的能源及成本都會大幅降低。
另外,很多美國上市的加密貨幣公司也於評級機構及政府的壓力下提出以可再生能源挖礦,以達至零排放的目標。而近日成為熱門話題的元宇宙,當中於虛擬網絡上進行建設,也相較以往現實世界大興土木為環境帶來的傷害較小。
另一方面,數碼資產在管治上也引起不少疑問,皆因去中心化原則上拋開中心管治,而失去這一種傳統集權,似乎為投資者帶來顧慮。傳統ESG概念中,理想的管治應體現問責,把管理者的利益與企業個體連繫在一起。
但傳統企業的管理層往往有誘因去作出對自己有利而企業無益的事,最簡單的例子是給予自己過高的薪金花紅,而數碼資產在理論上則可解決這個問題。當中,區塊鏈上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理念是把管治交給項目或貨幣的所有持有者去執行、決定,以減少權力集中所帶來的風險,透過把管治權賦予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每一位成員,減低少數持有者被忽略的情况。
另外,區塊鏈上的技術亦能為傳統企業帶來更有效率及透明的管治,以其中不可竄改的性質為例,便可減少公司財務數據造假的機會。未來隨着更多監管機構參與,從正面的角度看,也能夠繼續提升數碼資產項目於管治上的水平。
最後,由於其透明度看似不足的緣故,數碼資產似乎於社會責任上最難平衡。隨着加密貨幣普及,我們偶爾會聽到一些關於安全及涉及欺詐的相關新聞,例如上年魷魚幣項目,出現Rug Pull(捲款而逃)事件,令投資者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另外,於2021年,涉及非法活動的加密貨幣交易佔總交易量的0.15%,雖比2017年的1.42%有大幅改善,但某程度上也因為高頻交易提升交易量所致,而NFT的興起也引起社會對不法分子藉此清洗黑錢的疑慮,這些都需要未來更多的市場教育,及成熟、適度的監管才能解決。
話雖如此,加密貨幣及區塊鏈在惠普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上卻能出一分力。據世銀統計,已發展國家市民擁有銀行帳戶的普及率高達96%,而發展中國家則只有67%;即使有銀行帳戶,部分較落後國家跨境匯款的成本高達6.5厘,意味當中市民一直都未能以低成本享受到傳統金融的服務,而加密貨幣則能推動金融服務普及。最近一個經濟論壇的數據更發現,有近三分之一尼日利亞國民有應用加密貨幣的經驗,可見其應用潛力確實龐大。
的確,數碼資產是否合乎傳統ESG的標準,在大多數投資者心中仍存問號,但可以確定的是,隨着更多機構參與及技術推進,其於ESG的發展將愈來愈成熟。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