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退休遇高通脹 保值有法

【明報專訊】俄烏衝突未停息,令油價急升,也導致通脹高企席捲全球,雖然美國聯儲局預期今年會繼續加息,但能否有效抑制通脹仍有待觀察。作為準退休人士,遇上高通脹可以怎樣部署投資組合呢?將資產移至高息產品是方法之一,同時通脹也影響企業盈利,避開波動的股市更有必要。由於現金被通脹蠶食,故退休財富增值最重要是跑贏通脹。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李澄幸表示,利息上升,短期及企業債券不妨留意,一是因為對利率敏感度較低(見圖),二是派息穩定。

明報記者 龍彩霞

上周多個網上會議都是討論退休如何應對通脹,其中BCT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劉嘉時指出,通脹一向是退休生活頭號敵人,只要通脹率增加1個百分點,退休累積的投資金額往往會減少五分之一。聯儲局4年來首次加息,以壓抑通脹,而亞洲美元投資級別債券於過往加息周期具良好的風險回報表現,所以在市場追逐收益下,可以為成員帶來新機遇。美國今年通脹率創40年來最大升幅,香港大部分消費品都是進口,全球供應鏈遇阻令本港整體物價上升,預料短期內還會惡化。

BCT去年調查發現,至少七成資產淨值將用來投資亞洲以美元計算的投資級別定息證券,而不多於三成資產淨值將用作投資香港及與中國內地相關的股本證券。

現金年金股債構建均衡組合

李澄幸則表示,年輕投資者碰上跌市,可堅持數年等股市回升,甚至逢低吸納,不過退休人士因為沒有收入,如果單純依靠股票組合,萬一在退休前後遇上極端市况,且股息又不似預期,難免需要在低價賣出部分股票去維持生活,耗損本金,退休計劃可能被打亂。

保守起見,還是建議均衡配置,不要只投資單一產品。準退休人士可考慮以現金、年金、債券及股票來構建退休組合,比如保留10萬元現金作應急錢,40%配置於年金,40%配置於債券基金,剩下的10%配置於公用股。以公共年金為例,其穩定派息,可確保有基本的現金流;債券基金方面,假設平均可獲得約4厘的利息,也有穩定收入;投資於公用股的10%,除了希望獲取股息外,主要是為整體組合保留一點增長動力,以對抗通脹。

當利率上升時,投資者或對債券投資興趣減少。事實上,有部分債券在加息周期表現不俗。施羅德策略研究主管、特許財務分析師Duncan Lamont表示,短期債券因其孳息率急劇向上而成為了目前具吸引力的投資產品。短期債券孳息率升勢凌厲,以致短期美國國債與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相差無幾。市場目前亦正積極消化聯儲局將有逾七成機會於2022年底前至少加息2.5厘的因素,如果實際情况不符預期,對政策較為敏感的短期債券孳息率則有可能下降,繼而推高價格。相對於長期債券及現金而言,短期債券的基本因素已明顯改善。

可選公用必需消費房地產板塊

施羅德多元化資產投資總監佘康如表示,一些備受追捧的增長股近月顯著回吐,反觀高息股不單展現出較佳的抗跌能力、估值水平相對合理,股息亦有助增加投資組合的回報。在波動的市况下,對這類股票配置時就發揮「防守」作用。若要數亞洲高息股例子的話,公用類別、必需消費品及房地產板塊等都可找到一些不錯的選擇。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於近月放寬防疫措施,容許最多75%的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隨着人流改善,購物中心及寫字樓可望受惠,繼而帶動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做好。

佘亦表示,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大宗商品價格似乎仍將在高位徘徊一段時間,並惠及主力出口原材料的澳洲市場。黃金的周期風險較其他大宗商品為低,相信將有助對冲滯脹風險。至於貨幣方面,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相信仍可在聯儲局與歐洲央行政策分歧下維持穩固。投資者宜採取靈活且多元化的配置策略,並因應市場變化適時作出主動管理,以在回報與風險間取得較佳平衡。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退休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