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李澄幸:多元貨幣保單 適合教育儲蓄

【明報專訊】理財的本質是「要用錢時有錢可用」。事實上,專業的理財策劃,很多時也是圍繞這個核心的理念出發,而不單止考慮潛在回報。股票無疑是回報最高的工具,惟碰上今年的市况,如果又碰上退休之年、意外要錢應急或子女升學等必須用錢的情况,即使股票正值「賤價」也得沽出。

人生多變 子女教育不能延誤

其實,以上都是老問題了,包括陳女士的疑惑也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儲蓄保險比其他投資工具較具確定性,確保子女在升學之年,可以累積到與目標相若的金額,這都解釋了過去多年,為什麼很多家庭考慮用儲蓄保險準備教育經費。不過,由於保險產品也是不斷進步的,近日有一些更方便投保人轉換保單貨幣的新產品推出,統稱「多元貨幣保單」,再掀起一些應用上的討論。

從消費者角度,關於保單的貨幣選擇,一直也有需求,相信市場也樂見有更多元化的產品。筆者經常強調「理財以人為本」,故希望再次從用戶及策劃角度看,多提供一些意見給陳女士參考。

首先,儲蓄保險是值得配置的工具,特別針對特定而不容有失又不能延誤的人生目標,子女升學正是個好例子。子女升學的確不能因經濟環境影響而延誤。惟人生計劃多變,一個可能長達16年的儲蓄計劃,中間有變化也不足為奇,比如子女升學目的地,自然也涉及預算的轉變,不同國家的貨幣或匯率變化自然又是關注之一,多元貨幣保單正好提高這方面的靈活度,容許轉換貨幣,更能配合這些變化,某程度上也進一步強化了儲蓄保險作為教育經費的功能。同樣道理,多元貨幣保單也適合未來有意在外地退休的朋友考慮,用作累積退休儲蓄。

至於陳女士關於月供ETF或基金的提問,首先是長線這一點,如果是「專款專用」,無論是保險、ETF還是基金真的沒太大差別,同樣是十多年後才使用,所以從策劃角度而言,保險沒有明顯的缺點,反正在剛投保的早段也不會有提款需要。筆者認為ETF或基金也是好選擇,但需要比較主動管理的能力,愈接近子女升學之年愈需要關注組合的變化,這點又與個人的投資經驗或風險承受能力有關,陳女士宜考慮自己情况,設定不同產品的配置比例。

最後,由於疫情的關係,可能令多很多家庭都明白經濟環境多變,所以做決策前不妨多留意以下幾點。第一,綜合檢視自己的現金流、儲蓄目標、供款的年期及金額。第二,也可留意保單是否有暫緩供款等的條款。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澄幸 理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