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吳永順 編織無縫維港海濱長廊

標籤:經濟

【明報專訊】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Vincent)希望把73公里的維港海濱無縫連接,發展成為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但原來現今遊人如織的海濱長廊,每段都有顛覆傳統規限的故事。建築是一個實現夢想的過程,Vincent運用他的機靈與睿智,把夢想中的海濱,交還給市民。

撰文:關樹楨

Vincent小時候居住在銅鑼灣,常見漁船停泊海上,魚販在岸邊售賣魚穫,一盤盤放在海濱的海魚,成為了他童年的生活片段。Vincent的母親在小學任教美術和音樂,母親的薰陶令他愛上繪畫。

1999年,Vincent跟志同道合的年輕伙伴創立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首個項目是西九的凱旋門,從此他便不斷接獲外資及本地大型項目工程,當中有迪士尼酒店、金鐘的亞洲文化協會、香港理工大學的創新樓和今天的中環街市。

首個項目西九凱旋門

設計中環街市共用了10多年,漫長的工作讓他感受到建築是一個實踐夢想的過程。這個大家熱愛的「打卡點」,設計由原先是一個漂浮綠洲變為今天美食廣場,其間Vincent要面對持份者不斷改變要求、資源限制和人事變遷。中環街市重建令他加深對香港的認識,助他日後在工作上更知所進退。

落實海濱長廊是另一項挑戰。香港的城市發展,地少人多,須以填海造地增加土地供應,導致維港面積不斷萎縮。要減少填海範圍,當中遇上的灰色地帶,往往需要法庭裁決才能釐清真正的海岸線;最後全靠各方努力,才能獲取今天的成果。

2003至04年Vincent開始參與海濱規劃工作,當時社會對填海充滿爭議。銅鑼灣、灣仔和啟德三個填海計劃都被保護海港協會質疑,掀起訴訟,法院最終裁決叫停填海。政府認為須加強社會上的討論與共識,便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邀請專業團體代表出席,Vincent代表建築師學會,成為委員。他經常要聆聽地區不同持份者心聲,每當工程停滯不前,他便引導大家回到把73公里的海濱駁通的願景,期望在2028年能駁通34公里為目標。委員會希望把海濱變為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地方;Vincent的挑戰是把這些要求,用設計化為市民可感受到的共享空間。他想像「朝氣蓬勃」的海濱,應該就是市民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喝茶、釣魚、放狗、做街頭表演等活動。

設計時,持份者常以兒童安全為出發點,因此海岸與水體總是被欄杆分隔;Vincent環顧不少世界名勝如威尼斯,大城市如新加坡和悉尼等,海濱都不設欄杆,卻鮮有意外發生。Vincent從外地官員得知,只須提供足夠提示,由用家自行承擔意外風險便可。香港習慣把安全責任推到設計師身上,結果造成一切依舊。

大膽捨棄欄杆 還市民自由空間

對Vincent來說,設計海濱長廊既是藝術,也是社會科學;他要測試市民對設計的反應,尋找障礙的源頭;在測試過程中,Vincent體驗到在香港,設計常因遷就管理的方便,令設計以「防禦」而非「好玩」為策略,更不知不覺成為默認的設計文化。Vincent為打破這個常規,先釐清管理模式,用了卑路乍灣作首個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在海岸邊不設欄杆,只設安全提示;在岸邊放置救生圈,減少規條,增加自由度,鼓勵市民享受共融的海濱活動體驗,拉近市民與水體的距離,結果成功把該段海濱變得朝氣蓬勃,成果得到政府認同。更重要的是從此知道原來香港市民接受這個模式,他便放膽再踏前一步,用科學與客觀方法收集和量化市民意見,結果得知新設計獲大部分市民認同。這些測試同時也精煉了他們的設計,從此空間由設計者主導改為用家主導,讓持份者知道不須為空間定下太多限制,把使用的自由還給市民。

東廊「下格牀」 接駁斷開海濱

他把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測試,應用在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的「海岸堤階」,沿岸設計以梯級取代傳統使用的欄杆,岸邊設告示警惕使用者注意安全,在適當地方更設救生圈和救生艇,取代了障礙市民接觸海港水體的欄杆;另外炮台山東岸公園的防波堤兩端也不再設有欄杆。這項設計深受市民歡迎,原來欄杆的功能是可以有很多不同替代方法。

接下來的挑戰便是東區走廊的一段海濱。Vincent面對的是海旁矗立了私人物業,物業對開已是東區走廊行車天橋。今次他以上下格牀的概念思考,在東區走廊之下加建下格牀,上層行車,下層行人,連接被折斷了的海濱。這個概念醞釀了10年之久,現在終開始動工,預計於2024年落成。

Vincent體會到一個好的項目往往要實踐多年,獲得的經驗是一切設計均須願景帶動,因此不妨多做測試和公眾諮詢,去找出公眾真正的期望。他形容現今工作猶如開發新Apps,先駁通,再優化,邊做邊聆聽持份者意見,累積經驗。他認為這種跟市民互動的模式,同時也讓設計師不斷進步。

(與CEO對話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