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憧憬聯儲局放緩加息步伐,美股三大指數上周均勁升近5%,今期封面故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及DWS首席投資策略師Björn Jesch分析最新形勢。Spence認為,聯儲局將美國通脹回落至合理水平,仍是當前首要任務,估計此過程可能需時2至3年,此宏觀環境不利美股,而美股目前估值仍處於10年平均值附近,他認為屬偏高水平,對美股再次出現調整並不感到意外;Jesch也認為,目前投資美國以至全球債券勝於股票。
在美國,具份量的經濟學家享有崇高社會地位及影響力,並且可以出任財金高官,例如現任財長、上任聯儲局主席耶倫便是經濟學家。而耶倫的丈夫、經濟學家George Akerlof、與另外兩名經濟學家Michael Spence及Joseph Stiglitz在2001年更曾憑着「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近月全球政經形勢及金融市場變幻莫測之際,Michael Spence近日出席「格林威治經濟論壇」(Greenwich Economic Forum)時分享了他對美國經濟及股市、歐洲及中國經濟的最新看法,值得讀者重視。
被主持人問及,假如自己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時,目前會如何制定美國貨幣政策?Spence首先表示,他將會辭職,隨即補充這只是開玩笑,在記者看來,這也反映了鮑威爾及聯儲局現時面對的困局。
Spence指出,在目前美國通脹高企的環境下(見圖1),聯儲局貨幣政策首要目標是令通脹回落,而同時亦要避免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實現軟着陸,而關鍵的是,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可實現此軟着陸,他個人認為需要的時間不會短,可能長達2至3年,屆時經濟才會出現新的平衡:「當出現新的平衡令通脹回落,我們也將會處於另一個世界,不論對個人、企業或投資者來說,也會與之前的情况並不一樣。」
被主持人問及,美股經過6至9個月的調整後,目前估值大概處於過去10年平均水平(見圖2),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是否具備投資價值呢?Spence認為,由於美國經濟短期挑戰重重,雖然美股估值處於10年平均水平,假如美股日後再展跌浪,他並不感到意外。他續說,他預測美股仍然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估計可能需要調整12至18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多次成功預測聯儲局政策方向的《華爾街日報》上周估計,即使聯儲局在11月議息會議仍將再加息0.75厘,但可能會在12月縮小加息幅度,帶動美股三大指數全周顯著做好,道指、標指及納指分別勁升4.89%、4.74%及5.22%。但假如Spence上述的預測正確,聯儲局未來一段時間仍會以遏抑通脹作為首要任務,則美股是次反彈未必會持久。
另外,Spence指出,目前歐洲央行所面對的情况比美國聯儲局困難得多。Spence解釋,聯儲局目前是在美國經濟強勁的環境下,收緊貨幣政策以遏抑通脹,實現軟着陸的機會較大;作為比較,歐洲經濟近年一直增長乏力,而且在能源供應上也不像美國一樣自給自足,再加上隨着美國聯儲局大幅加息,美元轉強,歐元兌美元已穿「一算」的逾20年低位,這也會為歐洲帶來輸入性通脹,總括而言,在現時歐洲通脹飈升的情况下,歐洲央行如何可以令通脹受控,同時也不致於「殺死」經濟,他認為實屬非常、非常困難。
與Spence一起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Joseph Stiglitz屬「中國通」,在2005年至2018年每年均會向中國政府提供經濟政策建議,而Spence也是中國專家。
被主持人問及對中國經濟前景有何看法時,Spence回應,在過去的一段長時間,中國做對了很多事情,現已晉升為高收入國家,當中包括在教育、科學、技術、資本市場及國家發展上均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國企、民企及經濟發展上取得良好的平衡,具備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民企。Spence表示,中國近年在防控疫情、調控房地產及監管科技企業上的政策上有改善的空間,若日後這些政策出現調整,他相信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將會得到更好的釋放。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