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無創檢測「阿茲海默症」 技術趨成熟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認知障礙症(又稱老人痴呆症、腦退化症、失智症等)當中最常見的一種。一般估計,它大約佔了所有認知障礙症個案的60%至80%,最保守估計也有55%,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

以往醫學界對於這種病症可做的非常有限,但經過全球科學家的多年努力,近年可說已經取得一定的突破,開始看到一些曙光,由及早檢測以至治療都出現了一些新方案。先說說檢測方面。以往通常是使用一些好像問卷般的認知能力評估工具,例如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但這種評估要由專人進行,還要排期輪候,家人和社區機構等都無法恒常地為長者進行評估。通常都是長者病徵已經比較明顯,被家人或社工發覺之後,才去排期輪候接受評估,已比較遲。

血液和尿液檢測最具希望

除了認知能力評估工具之外,就是使用儀器來進行腦掃描檢測。這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是:電腦掃描(CT)、磁力共振(MRI)、正電子掃描(PET)。

但不用說,單看這些儀器的名稱,就知道這種腦掃描檢測的收費並不便宜。大約在2015年至2016年間,市場上開始出現一些好像遊戲般的評估程式,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上即可使用,亦大大減低了長者的抗拒感,可以作為「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之前的普及篩查工具,方便社區機構或安老院等提早及恒常地為長者進行評估。到近年,更加出現多種無創檢測技術,準確率全部號稱超過90%,而且還可以在病徵出現之前就確診或預告其風險。這些無創檢測技術已開始或即將商業化,很有希望在未來成為普及和常態化健康檢查。個人認為,在某程度上,它們已具備代替上述幾種腦掃描檢測條件。

其中,最主流的兩種技術,就是在血液和尿液中檢測某些和「阿茲海默症」有關的蛋白質標誌物。例如,內地有些機構的研究認為,人體在睡眠時,大腦會自動清除某些有害的蛋白質標誌物,將之排入尿液中,再在睡醒起牀之後排出。

但若果當事人已開始患上「阿茲海默症」,其大腦內的那些蛋白質標誌物會明顯高過普通人,尿液內的蛋白質標誌物含量亦同樣會比常人高得多。

因此,透過檢測他睡醒後的第一次尿液中的那些蛋白質標誌物的含量,就可以及早得知他是否已患上「阿茲海默症」,而毋須等候病癥出現。內地號稱,這種檢測技術的準確率達到93%,在某些大型醫院已可以進行常規篩查。

血液檢測技術亦差不多,美國、瑞典、香港都有大學和醫療機構研究出這種技術。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檢查人體血液中的p-tau217蛋白的水平,效果與PET掃描一樣好。而所需的血液,可以少至4毫升。

而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小組則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的血液中的p-tau217蛋白含量大約是正常人的7倍。他們以此估計,相信未來有可能最早在患者出現病徵之前20年,就提早識別出來。

準確率高達96%

至於香港,創辦者源於科技大學的初創企業康至德(Cognitact)則聲言,可以透過檢測一滴血液內的蛋白質標誌物,結合人工智能的演算法,來評估當事人是否已患上「阿茲海默症」,或者有患上的風險,準確率高達96%。而且,這檢測可以在病徵出現之前5至10年就檢測到,號稱是第一個能夠及早篩查和識別「阿茲海默症」的簡單而又可靠的血液檢測方法。在病徵出現之前就提早檢查出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盡早介入,將病徵出現的時間盡量推遲。

最後,再談談治療方面的新技術。最新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批准使用的「顱內脈衝刺激療法」(TPS),經證實能夠有助促進腦血管及腦神經元生長,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惡化,對於輕度和中度患者的病情尤其有幫助。由瑞士醫療器械生產商STORZ MEDICAL研發的NEUROLITH,就是一套TPS儀器。患者接受治療時,需要在頭上塗上超聲波凝膠,並戴上智能感應定位的眼鏡進行6000個脈衝治療,整個過程大約30分鐘。最初2星期內接受6次治療,之後每4至6星期進行一次跟進治療。有外國研究顯示,患者接受僅TPS治療後,在「CERAD神經心理測驗」的總分顯著增加,並持續改進至少3個月。

此外,還有瑞士機構研究出一種新物質,只需每日滴小量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脷底,就可以刺激他們的腦神經系統,有助改善病情。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