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今年港上市中概股 集資少交投疏 9企業來港吸資不足22億 撐市威力不似預期

標籤:經濟

【明報專訊】自美國證交會修訂《外國公司問責法》,訂明不符審計監管要求的中概股最快2024年由美股除牌後,中概股回流港股第二或雙重上市成風,被市場預期本港IPO市場的一大增長來源。今年以來有9家中概股來港上市(見表1),但市值最大的3家中概股均因市况疲弱未有集資,其他中概股集資額亦偏低,在港股市場交投極為疏落,對市場的影響力不似預期。

明報記者 馬意文

據美國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截至9月30日數據,共有262隻在美上市的內地公司,至今已回港第二或雙重主要上市股份則有28家,佔整體逾一成。彭博數據顯示,目前5隻最大市值的中概股,年初至今在港每日平均成交額,相對港美兩地市場總成交佔比最低只有11%,佔比最高的網易(9999)亦只有40%(見表2),反映中概股在港交投活躍度仍遜美股;當中最大市值的阿里巴巴(9988),在港成交額只佔港美總成交約兩成。

262隻中概股 28隻港上市

至於今年以來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場影響力更加未如人意。今年以來上市9隻中概股中,有4隻以介紹形式上市未有集資,其餘5家總集資總額合共只有21.6億元。當中市值最龐大的蔚來汽車(9866)、貝殼控股(2423)及騰訊音樂(1698)均未有集資,不單無助帶動港股IPO市場,上市後交投量更低得不成比例。三大中概半新股中,蔚來及貝殼港股交投量只佔港美總成交約1.3%,騰訊音樂港股交投佔比更低至0.5%;即使市值較小的名創優品(9896)及360數科(3660)有小額集資,在港交投佔比亦只有7.9%及15%。

有分析認為中美審計爭議有緩和迹象,中概股回港上市迫切性或降低,未來回港上市中概股預期主要為有集資需求,並以創新行業為主。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表示,在美的中概股在港交投不及美股活躍,因香港的印花稅額外成本導致流動性不強。加上現時美國上市審計監管機構(PCAOB)離港後未見不利消息傳出,中概股即使有意來港也未必太急,或選擇美股年底完成審計並發布業績後,以最新業績為基礎來港進行第二或雙重主要上市,毋須增加額外成本。

市場早前憧憬大型中概股轉為在港雙重主要上市後,可獲納入港股通迎來北水,或成刺激港股交投的另一動力。惟中概股龍頭阿里巴巴早前公布季績時,表示不會按原預期於今年底前轉為雙重主要上市,投資界熱情又冷了一截。翻查資料,北水對中概股目標有所偏好,並非逢股必吸。據滬深港通持股紀錄顯示,中概股中以和黃醫藥(0013)、理想汽車(2015)和小鵬汽車(9868)等新經濟股較受北水歡迎,持倉分別佔已發行股本的8.03%、7.79%和6.74%;惟部分股份的北水持股佔比甚低,例如百勝中國(9987)佔比低至0.34%。

分析:中小型中概股來港 或傾向雙重上市

對於有憧憬中概股來港雙重上市有利於本港股市場,因至少能吸引「北水」參與買賣。歐振興則指出,中概股轉為雙重主要上市須符合港交所的合規要求,在現况下未必有太大誘因,促使增加額外成本。但未來到港的中小型市值中概股,會較大機會雙重主要上市,因市值或上市時間未符合香港的第二上市要求。現行上市規則要求,第二上市中概股的最低市值30億元及上市最少5年,或市值不少於100億元和上市最少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