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股上周延續跨年升浪,恒指上周升3.56%,收報21,738點,屬逾半年以來高位,今期封面故事由專家分析今年兩大增長行業──本港保險業和內地電動車業前景及相關投資機會。瑞銀投資研究執行董事(亞洲保險和非銀行金融行業研究)朱曉暐表示,由於本港保險產品對於內地居民有吸引力,料隨着本港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金額,今年及明年較去年封關期間將錄得數以倍計增長,明年相關金額更有機會創歷史新高,帶動今明兩年本港整體保險銷售錄得強勁增長。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預測,今年內地電動乘用車批發量料按年增長35%至880萬台。
本港與內地1月8日起恢復免檢疫通關,瑞銀朱曉暐上周五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意味着內地居民可以再次來本港購買保單,對本港保險行業及保險公司來說均屬非常重要。他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2019年第二季本港保險新單金額(New Business Annual Premium Equivalent)近400億元,屬歷史高位,當中,本港居民及內地居民佔比分別為五成多及四成多,惟由於2019年6月爆發的社會事件曾延續一段時間,加上本港2020年1月爆發新冠疫情後亦與內地封關接近3年,因此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新單金額在2020年第二季至去年第三季大跌,加上期內本港居民購買保險新單金額亦下滑,去年第三季本港保險新單金額低於120億元,即近400億元歷史高位回落近七成(見圖1),料上季數據也不會理想,惟隨着本季恢復通關,上述數據料會重拾增長動力。
朱曉暐指出,保險產品可以籠統分為投資型及保障型,綜合該兩大類型,本港保險產品對比內地保險產品有四大優勢,料隨着本港開始恢復通關,本港保險產品會像3年前封關前般得到內地居民的青睞:「第一,本港(投資型)保險產品長遠回報率依然較內地同類型產品為高;第二,本港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尤其是高端的醫療保險,可以給予內地居民也享受到境外的醫療服務;第三,內地居民購買本港保險產品,可在人民幣資產以外分散投資,這亦是大的誘因;第四,雖然過去兩、三年內地保障型保險產品都有一點降價,但目前對比起來,本港同類產品例如分紅險及危疾險在價格上仍然有優勢。」
雖然因應瑞銀監管要求未能提及個別保險公司的名稱,惟朱曉暐指出,以本港6家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分紅險,與內地4家保險公司同類產品比較,即使後者能提供較高的保證回報率,但前者由於投資上限制較少,例如可以在不同時間投資不同的全球資產,因此前者所提供的非保證回報率及總回報率均遠高於後者(見圖2),由此可見,本港投資型保險產品對於內地居民來說是明顯有吸引力的。
朱曉暐又表示,在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即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影響前正常時期,本港兩家保險公司來自內地居民的新單銷售額,與期內美國與中國債券孳息率差距呈很大的正關係(見圖3),也就是說,當美國國債孳息率高於中國,美元資產吸引力便會增加,提升了內地居民來港購買美元計價保險產品意願。由於美國國債孳息率現時便遠高於中國,故他相信現時內地居民也會積極考慮來港購買保險產品。
朱曉暐又引述瑞銀早前訪問1000名內地居民的調查報告,指在有意來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中,有67%計劃於1年內成行,他們傾向購買美元分紅險及美元危疾險,後者主要是指保額達數百萬至數千萬元、投保者日後患上危疾可以在國外治療的保障。
綜合上述分析,隨着本港已恢復免檢疫通關,朱曉暐估計今年及明年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產品金額均會比去年勁升數倍或以上,明年新單銷售金額更可望重返,甚至突破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歷史高位:「過去兩、三年相關需求一直被壓抑,故未來一、兩年除了本身每年的需求外,過去兩、三年被壓抑的需求亦會釋放出來」,並且帶領本港整體保險新單銷售金額在今明兩年均錄得強勁的雙位數增長。
朱曉暐表示,目前內地居民家庭資產高達30萬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存放在內地的人民幣資產,而境外配置暫時有限,而瑞銀估計,未來內地居民會加速配置境外資產,由2022年至2030年每年配置規模複合年增長率為18%,至2030年達1.7萬億美元;當中,來港購買保險產品也屬於常見的境外資產配置策略之一,故他相信,不止今明兩年,本港保險市場中長期均會受惠於內地居民的購買力。
根據保險業監管局網站數據,截至去年9月30日,本港共有164家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90家經營一般業務,53家經營長期業務,19家經營綜合業務及2家經營特定目的業務;同時共有1741家持牌保險代理機構,80834名持牌個人保險代理,以及24475名持牌業務代表(代理);換言之,本港保險市場關乎着逾10萬名保險代理或持牌業務代表的生計,今明兩年該市場高速增長可期,相關從業員料有不少賺錢機會。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又如何把握本港保險市場今明兩年的強勁增長,尤其是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的機遇呢?朱曉暐指出,根據2020年首季疫情爆發前的數據,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的渠道,主要是幾間具備品牌的國際保險公司,除了因為它們具備強大保險代理團隊外,客戶亦相信其投資能力可以為投資型保險產品帶來更佳回報,而他認為,由於上述保險公司在過去兩、三年市場低迷時仍積極留住各方面的人才,當目前商機重現的時候,料它們在搶奪市場佔有率時會再次領先同業。
雖然多家中資保險公司近年均在本港經營業務,但朱曉暐指數據顯示,中資保險公司並不能夠像國際保險公司般取得眾多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的大量訂單;另外,他認為即使不少本港銀行亦有銷售保險產品,但它們缺乏龐大保險代理團隊,以服務本港居民為主,未必可以明顯受惠於今明兩年內地居民大幅增加來港購買保險。
恒指去年10月31日由低位14597點回升,至今升幅逾四成,內險股是其中一個跑贏大市的板塊,藍籌中國人壽(2628)及中國平安(2318)股價均從低位回升近倍。
瑞銀朱曉暐表示,他不會評論個股,過去3年內地政府推出的廉價醫療保險計劃,而且網上保險亦大行其道,均搶走了保險公司不少生意,因此已上市的內險股整體新業務價值(NBV)在2020年及2021年均按年大跌兩成後,去年料再跌近兩成;由於上述困擾內險股的不明朗因素持續,故他相信,該板塊過去兩個多月大幅反彈後,即使短期仍有機會再升,惟該行現時較看好國際保險股。
上期《技術取勝》根據技術分析建議追入6隻港股,包括騰訊控股(0700)、阿里巴巴(9988)、深圳國際(0152)、金蝶國際(0268)、大家樂(0341)及微創醫療(0853),在上周悉數錄得升幅,當中,以微創醫療股價上升了31.33%表現最佳(見表)。
參考瑞銀朱曉暐在今期《封面故事》對國際保險股及內險股的分析,今期《技術取勝》(見第19頁)亦介紹了多隻相關股份的技術走勢。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