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上周在「第23屆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估計,去年內地電動乘用車批發量650萬輛,滲透率大約是28%,今年預測批發量按年增長約35%至880萬輛,滲透率亦由約28%上升10個百分點至約38%,甚至存在進一步超預期的可能:「今年的機會是在疫情放開之後,希望生活快速回復正常、希望自駕遊能夠再起來,希望大家能夠恢復未來經濟成長和消費的信心,讓需求端可以有一個進化」。
在《Money Monday》第379期(去年12月19日出版)封面故事,瑞聯銀行香港分行董事總經理王勇在專訪中估計,內地電動車2023年銷量可按年增長30%至850萬輛,指該板塊仍然有不少尋寶機會,在過去近一個月,即使在股神巴菲特旗下巴郡的減持陰霾下,內地電動車龍頭股比亞迪(1211)股價仍升近一成;瑞銀鞏旻預測內地電動車批發量今年可按年增長35%至880萬輛,比王勇的估計更加樂觀,看來該板塊今年仍然會是市場焦點。
鞏旻表示,進入新一年以來,他被問得最多的是對海外龍頭電動車企業減價的看法,中國的電動車品牌是否會跟進或者接下來怎麼看?他分析,去年11月、12月內地疫情的封控,以及放開之後短暫的混亂,肯定造成部分生產出來的電動車暫時未有出售,令企業庫存增加,而對於該海外龍頭電動車企業來說,由於產品毛利率較高,因此也有相當大的減價空間、刺激需求,以出售庫存:「我們大致估算,哪怕降價之後,在中國這邊它依然有大約20個百分點的毛利率,所以它是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降價。」
那麼該海外龍頭電動車企業是否會進一步減價促銷呢?鞏旻認為,現在這一刻,因為中國的價格已經是全球最低價格,應該說接下來如果要產能再平衡,要降價可能是在別的地方,而不是在中國這邊。
至於中國電動車企業會否也同樣需要減價呢?鞏旻認為,這可能更多的應該考慮是如何在產品上面的創新以及把成本降下來,而對於簡單價格的應對來說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他強調,從全球範圍的角度來說,去年中國佔全世界超過60%的電動車生產和銷售,今年依然應該在大約50%、60%左右的比重,因此不應該對中國電動車股過分的悲觀:「有一些結構因素,包括消費者態度的轉移,也包含供應端、產業界的努力,這些依然會持續進行。」
根據富達國際觀點,1970年代初期全球出現石油危機後,日本憑着生產的汽車比較節能的優勢,跟着15年於全球汽車出口市場每年平均增長40萬輛,至1980年代高峰期全球汽車年出口量達600多萬輛,而目前中國電動車企業的產品亦具備國際競爭力,例如在陰極(Cathode)、陽極(Anode)、分隔器(Separator)、電解質(Electrolyte)及電池(Cell)等電動車零部件2021年全球市佔率便高達60%至90%,在近年中國汽車及電動車出口量仍低於200萬輛的情况下,未來增長潛力十分可觀。
鞏旻去年11月曾到東南亞考察電動車的行業發展,曾到訪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對中國汽車及電動車在國際市場最新競爭情况有第一手資訊:「我們看到長期是日本車廠的盤踞佔有領先份額,但是電動化的轉型當中,多數日本企業對這個準備和速度是相對欠缺的,而中國車企更加靈活、更加迅速,中國汽車的出海可以說現在這一刻可能就是在前列,而不是剛剛開始的狀態。我們認為從長遠來說,對於中國的車企依然充滿着機遇。」
「可能跟日韓車企有點不一樣,對於日韓車企來說,它們海外市場遠大於國內的市場。對於中國車企來說,至少從短期來說,因為國內市場是巨大的,海外市場不一定比國內市場更大。但是長遠的發展契機來說,我們的確能夠看到中國的車企逐漸地走向進一步的國際化,這也會是下一步的趨勢」。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