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 ITIB) 於去年冬至公布了 《香港科技發展藍圖》,該《藍圖》是回應去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全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政府從頂層規劃和設計着手制定《藍圖》,循「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四大發展方向推進。
《藍圖》提出四大方向、八大策略、針對16個目標、給42個建議。有關《藍圖》的內容在過去兩三星期已被廣泛報道,筆者亦不重複了。但就創科局今次在兩周內搞了多場《藍圖》的解說會,就知道政府對今次《藍圖》抱有很大的期望及把事做好的決心。
其實香港過去的確錯過很多創科發展的機會,好像在晶片發展方面,上世紀30年代,深水埗鴨寮街曾是一條專門售賣二手貨品的街道,亦稱為九龍摩羅街。到了1980年代,那時候香港電子生產業蓬勃,好像前兩局議員李鵬飛曾任職的安培泛達電子廠(Ampex)風光一時,Ampex曾是美國最大的電子及軍事用品生產商之一。那個年代香港生產成本平,不少美國大電子廠都在香港設生產線,同時亦製造了不少電子廢料。收買佬就把這些 「電子垃圾」賣到鴨寮街銷售,逐漸成為了電子零件的集散地。而很多香港早期的電子業老前輩在他們早期創業時,都是從這些電子垃圾裏「尋寶」,提取可再用的電子零件生產其他電子產品。
香港、新加坡、韓國和台灣那時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而因香港當時為英國管治,高端科技產品都較多選擇香港作為遠東的生產地。但因當時的港英政府沒有好好把握機會發展創科,導致今日其他「三小龍」在創科發展方面已拋離香港了。但不可不知,在還未出現智能電話的時代,個人電子手帳PDA曾是專業人士、上班一族必備的電子工具,而當中以Palm最受歡迎。Palm採用的晶片Dragon Ball(龍珠)就是在1995年香港研發、本地生產的晶片,而位於大埔的「矽港中心」更是21世紀初全亞洲第二大的晶片測試中心。但可惜晶片發展沒有好好策略性培養,後繼乏力。
而另一個案例香港沒有好好把握創科發展機會就是近年較多人知道的,與全球無人機科技公司一哥DJI「大疆」有關。其創辦人汪滔在科技大學畢業,在香港成立「大疆」,但因香港的生產成本高昂及欠缺人才,最後將公司遷往深圳繼續發展。相信這樣「捉到鹿唔識脫角」的故事在香港創科界過去多的是。
因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及承接着國家改革開放的風口,香港過去40年經濟高速發展,但也因此不少企業只顧在「搵快錢」、「搵易錢」,連政府行為也是這樣,導致香港逐漸失去創科的優勢。很高興在回歸後,兩位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和梁振英先後大力推行創科發展,投放不少資源在培養人才及資金支援給予創科企業,雖然本地創科發展並非一馬平川,但也逐漸看到一線曙光。而現屆政府的《香港科技發展藍圖》相信會能更具體、有效並持續地將本地創科發展向前推進。
筆者並不懷疑特區政府在創科發展的決心,只是有點擔心政府在商業邏輯的判斷能力。好像剛剛宣布把「安心出行」定調為完成歷史任務,一個擁有全港九成人口滲透率,培養了三年用戶習慣的手機程式就這樣下架,沒有充分考慮利用其剩餘價值,從商業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浪費的決定。政府為何不考慮把「安心出行」服務拓展到大灣區?把有關防疫、通關、交通等大灣區資訊加入「安心出行」內,同時整合如微信、支付寶等國內電子支付系統,那不是在合情、合法及合理地將「安心出行」循序漸進地轉型,哪怕最後只有三成人採用,以600萬用戶來計算,都能轉化約200萬人有可能繼續採用升級版的「安心出行」,其商業價值之高甚至有機會變成另一隻獨角獸。那是否又是一個捉到鹿唔識脫角的例子呢?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