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彭博社1月27日報道,美國和荷蘭、日本對於向中國大陸出口半導體生產設備實施新限制一事,已經達成協議。有關協議會將美國去年10月實施的部分出口管制擴大到荷蘭的ASML,以及日本的Nikon和東京電子等企業。
坦白說,雖然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1月15日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曾經表示,不會草率地接受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的出口晶片製造技術新限制,但荷蘭政府變臉這個結果絕不令人意外。
首先,從以往紀錄來看,美國要求其盟友配合它封殺華為的5G設備,禁止當地的流動通訊網絡商採用,法國、德國、英國這三個歐洲大國雖然曾經有些異議,但面對美國要求選邊站的龐大壓力,最終還是屈服了。荷蘭只不過是一個歐洲二線國家,寄望它採取完全獨立的外交政策,向美國說不,實在不太可能。據施賴納馬赫爾早前透露,過去兩年,美國不斷找荷蘭磋商和施壓,要求該國加強限制對中國大陸出口光刻機。
此外,眾所周知,荷蘭的ASML只不過負責光刻機的整體設計和組裝,光刻機的零部件乃集各家大成。其中,光源和光柵元器件就是來自美國公司,鏡頭則來自德國蔡司,還有瑞典的重要軸承、法國的閥件等。若美國不同意,荷蘭根本沒有能力獨自向中國大陸出口光刻機。
再者,ASML的主要股東包括Intel、三星、台積電,以及美國的基金公司等等。這些股東全部都是美國政府可以施壓影響的,即使召開股東會議討論加強對中國出口限制一事,結果也是一樣。
况且,內地市場只佔ASML營業額的大約15%至16%,沒有一家企業會為了15%的營業額,而冒着因小失大、全盤生意都受影響的風險。這就好像,台積電(TSMC)不可能為了繼續承接華為的晶片製造訂單,而去冒險得罪美國政府一樣。
雖然美國和日本、荷蘭達成的協議尚未公布內容,但筆者個人估計,極可能會比美國去年10月實施的新限制更加嚴厲。因為製程精密度在28納米以下的光刻機基本上是由ASML一家公司包辦,若新的出口限制涉及到Nikon,那麼很可能意味着,連28納米甚至30納米以上的成熟製程光刻機,將來也不能對內地出口。至於新措施的影響,將會令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更加碎片化,在中長期拉高晶片價格。
說完外部因素,再談談內地晶片國產化的現狀。若說得不太好聽,從近月的幾個信息看來,內地那種「大水猛灌」的扶持政策,並未在半導體行業產生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由上海微電子裝備(SMEE)研發的28納米製程國產光刻機,至今還未有新消息,估計已經再三跳票,未有在2022年底通過國家機關的驗收。因為根據內地的文化,項目跳票延誤,往往就會以絕口不提當作暗示,而不會正式官宣。
第二,繼蘋果公司(Apple)放棄在內地市場銷售的iPhone 14上採用長江存儲(YMTC)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之後,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Dell亦決定,在2024年或之前,將會分散供應鏈,大幅減少使用在內地生產的晶片,甚至包括外國公司在內地生產的晶片,目標是其電腦產品使用的晶片屆時全部都是在中國大陸境外生產者。
平心而論,蘋果公司和Dell這種做法只是為了「明哲保身」、避免惹禍上身,難說對與錯,但卻有可能引起其他外資公司效法。
第三,即使以數量計算(而不是以產值計算),晶片國產化在去年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步。根據內地海關的數據,去年1月至11月,內地進口晶片數量為4985.1億枚,按年下跌14.4%。
另外,國產晶片的數量亦同樣減少,而且幾乎每個月都出現按年跌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1月至11月,內地的晶片累積產量為2958億枚,按年減少12%。由此可見,內地去年進口晶片數量減少,基本上只是受市場需求下跌影響,並不是因為國產替代效應。
內地去年首11月出口晶片2505億枚,也按年跌約12%。唯一比較正面是出口的平均價格,去年首11月每枚為0.56美元,相當於同期內地進口平均價格0.7645美元的大約73.25%,比2021年逾70%略為上升。
第四,在國家提供優惠政策下,去年首8月內地半導體行業卻多達3470家公司倒閉。在內地半導體企業數目近年出現野蠻式增長背後,這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一窩蜂和渾水摸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