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黃子遜期望,可帶動內地訪客來港購買壽險的業務回歸,香港保險產品保障範圍較寬、提供選擇較多,服務亦較佳,為過去吸引他們來港投保的原因。內地客戶需安排親身來港,並因應自身和家庭需要尋找合適產品,預期銷售數字需要3至6個月後會有較明顯回升,但能否回復疫情前水平仍要觀察。
過去嚴格的防疫限制,亦影響本港財險公司承接海外保障業務。香港是大型外資險企的區域辦公室,除了有相關業務人才,亦有較大權限承保海外保障保單,保聯副主席李紫蘭表示,本港防疫較嚴格期間,不少險企在新加坡另設區域辦公室,部分員工因為造訪區內客戶較方便而移駐新加坡,令一些保單改在新加坡承保。現時本港已放寬大部分防疫限制,保聯行政總監劉佩玲表示對業務回歸本港有信心,開拓海外業務也是本港業界的重點工作。
人才流失也是本港保險業面對的挑戰,劉佩玲指出,業界去年進行調查,顯示保險內勤部門空缺率有一成至兩成,相對以往只有數個百分點。人手較缺乏的職位為精算、理賠、資訊科技、財務等職位,因為相關技能在外地也能通用,易為其他市場吸引。業界已成立智庫,研究吸引人才和本地培訓方案,而疫情限制放寬,有助帶動不少人才回來。業界今年亦會積極對外推廣,讓跨國險企考慮重新將人手配置在港。
政府去年底再次就保單持有人保障計劃,進行3個月諮詢,賠償限額在原有建議的100萬元以外,新增200萬元和400萬元方案。
劉佩玲表示,業界暫未對金額設有立場,保聯稍後會向業界諮詢。她指出,計劃在金融海嘯後提出,距今保險業引入風險為本資本制度、新會計準則等措拖,監管要求已較以往提高,險企出現財務不穩健的機率降低,計劃作用未必如2008年時重要,認為政府作出決定時,應一併考慮以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