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過去1個月內都寫了兩三篇有關人工智能(AI)發展的文章,本來打算今期按照ABCD的B同大家分享區塊鏈的信息。但上星期突然全球科技大咖都衝出來發布他們未來一年在AI的布局,更令到內地部分人工智能概念股在上星期飈升。加上準備寫稿時聽見電台長青節目《十八樓C座》周老闆同祥嫂都在講人工智能,筆者也不得不利用今期的專欄和大家進一步分析下人工智能的利與弊。
今次的AI大戰始於去年11月,由OpenAI所開發的ChatGPT揭開序幕。繼OpenAI及Microsoft(美:MSFT)計劃將ChatGPT整合在其產品線外,一批前OpenAI工程師因不滿微軟與OpenAI的合作,另起爐灶成立Anthropic公司開發Claude系統。Claude主要投資者包括Facebook聯合創始人Dustin Moskovitz、Google前CEO及現技術顧問Eric Schmidt,目前估值達50億美元。據外媒報道,Claude能提供更人性化的答案及有能力質疑問題的正確性。反之,ChatGPT就缺乏反問的能力。不過,在一些較複雜的問題上,ChatGPT所生成的答案就較為出色。
至於科技股龍頭一哥Google就在上周急急推出了命名Bard的AI系統,可能準備時間太倉卒,在推廣視頻回答問題時犯了一錯誤導致股價大跌7%,蒸發了1000億美元的市值。但話雖如此,人工智能是要靠海量的數據,透過不斷學習為系統培訓、優化及建立更人性化的語言辨別與表達能力,Google在這裏卻有先天性的優勢。
國內搜索引擎龍頭百度(9888)也不甘後人,上周發布將會今年3月推出ERNIE Bot「文心一言」AI系統,其中確定以文心(ERNIE)語言模型作為基礎,提供跨語言、模態的深度語言理解能力,具備更快互動內容生成能力。另一國內科網股巨頭網易(9999),旗下的「有道」AI技術團隊已投入開發與ChatGPT類似項目,主要應用在教育板塊。
至於香港方面,據筆者了解,本地大部分科創企業都是建基於主流AI系統來開發應用方案,其中一家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初創公司Pantheon Lab Ltd,其創辦人Ivan早於2019年已料到未來世界將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Generative AI)天下,並開始利用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對抗生成網絡為基礎,開發像真度高及具有智能對話能力的數字人(Hyper-Realistic AI Digital Human)、超高像真度的唇形同步配音(Lip-Synchronization)、語音克隆及合成技術(Voice-cloning and synthesis)。近年更深入研究怎樣利用Diffusion Mosel及3D haptics開發Mixed Reality進入恍如真實世界的超級元宇宙。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的主戰場除了在搜索引擎板塊上之外,更會衍生建基於AI系統上的應用場景,不少科創已開發相關的應用軟件,以下和大家分享幾個較為有潛質的方案。
Copy.ai是一個AI驅動的文案寫作平台,可創建優質的內容給客戶。幫助撰寫可轉化的博客、電子郵件、銷售文案、標題和社交媒體帖子。
Perplexity.ai能將數十萬個搜尋結果經過AI系統分析後,以最適合性的邏輯並以簡單文字表述,減省用戶審視時間。
Sitekick.ai是AI登陸頁面構建器。它允許創建漂亮的登錄頁面,而毋須編碼、設計或文案寫作技能。
Lensa.ai App於2018年作為Prisma的產品首次推出,它具有照片編輯和濾鏡應用程序以及將圖像轉換為藝術品的能力。
科技雖然能帶給人類不少利便,但亦會衍生出不同的問題。目前有不少國家、機構在研究如何制定人工智能道德「Ethical AI」的規則。Ethical AI指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方式,在遵循道德和法律原則的同時,保護人權和公正。這些原則包括透明度、公平性、隱私、可追責性等。在實際應用中,這意味着開發人工智能系統時要考慮它們可能帶來的影響,確保它們不會對人類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並在必要時採取措施防止這種情况的發生。總括來說,道德人工智能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保持對道德和法律原則的尊重和遵守的方式。
2023年會是人工智能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筆者相信科技是中立的,其風險更在乎使用者的目的與初心。人工智能可以去得有多深、多遠就要看看其價值轉化及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與習慣。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