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股民應該對通過「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相對熟悉,大部分公司都因為仍在研發階段,既未有商品,收入自然就少,虧損連年。不過即使已有商品推出市場,亦未必是盈利的保證。第二度入表申請來港上市的臻和科技,是內地主要的腫瘤分子診斷公司之一,集團當前已有20項商品服務,但至今仍「未望見家鄉」,連續三年虧損,主要市場仍屬發展初期,百花爭艷,競爭削弱毛利率,加上研發及銷售成本高踞不下,何時能扭虧實在難以預料。
繼去年9月後,臻和上周五再次闖關,遞表申請在港上市,集團聯席保薦人有中金及美銀證券。臻和成立於2014年,是內地主要創新腫瘤分子診斷及檢測公司之一,其技術主要建基於NGS技術(次世代定序技術),通過其產品及服務以診斷癌症、評估及優化癌症治療方案、於更早階段檢出癌症復發風險,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並為高危人群檢測早期癌症。
按弗若斯特沙利民文報告,於2021年中國腫瘤分子診斷及檢測潛在市場總額為2712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於2030年將增至5611億元,而中國基於NGS的治療選擇檢測的患者滲透率為13.4%,預計到2030年於中國的滲透率將達到68.7%。按報告預測,足見市場增長空間龐大。
臻和業務領域主要有三:一、治療選擇,即通過檢測特定基因突變及生物標誌物,以判斷患者是否對靶向治療敏感;二、預後及監測,「預後」指根據病人當前狀况來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以及三、早期篩查。
目前集團已有20項商品推出市場,另外,亦有16項在研產品及服務,包括9項IVD(體外診斷器材)在研產品、4項LDT(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在研服務及3項IVD設備及軟件等。
其業務形式又主要可分為中心「實驗室業務」及「進院業務」。前者是在單一獨立實驗室內設計、製造和使用的診斷檢測,以向患者、醫院及醫療機構提供的一項服務;後者則可理解為醫療器械,包括IVD儀器和IVD試劑,集團通過招標向醫院提供IVD產品,由醫院自行於內部實驗室進行基因檢測。
雖則進院業務於過去3年收入佔比逐漸提升,由2020年的12%增至去年的30%,但可見臻和主要收入仍來自中心實驗室業務。
目前內地於NGS腫瘤分子診斷LDT已有不少公司能提供雷同服務,按2021年臻和市場份額為9%,其領先地位未算太顯著;同年其實驗室業務收入增長16.7%,至去年其收入不增反退2.7%。不難理解是其客戶主要為各大型醫院,其推銷及銷售成本不低,過去3年集團於銷售及營銷開支便佔收入介乎61%至64%之高。
至於被視為集團長遠發展的進院業務面對的競爭更不容忽視,以集團的核心產品Genecast IVD-KNBP試劑(結直腸癌治療選擇IVD產品)為例,於2021年2月獲批為第三類醫療器械(內地醫療器械分為一、二、三類,以第三類安全性、有效性最受嚴格控制),其主要競爭對手產品,即艾德生物(深:300685)的「維惠健」早於2018年11月獲批,而去年,思路迪及真固生物亦獲批同類型產品,競爭愈趨激烈。另外要留意是集團進院解決方案主要為「一類」及「二類」醫療器械,其入門門檻較三類低,可想而知競爭更大。
競爭衍生的問題,亦可從集團毛利率近年逐步下降可反映。集團毛利率由2020年的69%水平,降至2021的67%及去年的63%。而未來還要考慮作為類似醫療耗材的IVD產品,會否有納入內地集中採購目錄的風險,若然成真,則其產品價格無可避免會有下調風險。
再者,一如生物科技同業,研發開支高企是自然不過的事,過去3年臻和的研發開支佔收入分別為45.1%、44.8%及57.6%;連帶上文提及的營銷開支,基本已「保證」了虧損的結局。集團連續三年虧損,且經營現金流亦持續淨流出,令集團股東虧損由2021年底的16.4億元進一步擴大至去年底的20.45億元。展望未來,臻和中短期要透過產品採購量的擴大提供收益難度較高,且隨之而來亦當然是銷售開支同樣上升。看來臻和何時能步入盈利之路,一時三刻實在難以說清。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