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月30日〈理財信箱〉說到林先生(52歲,單身)目標是65歲退休前,好好安排退休金,以及處理好尚未還清樓按的自住物業;筆者亦提及醫療費用支出亦需關注。林先生十多年前已選購一份實報實銷的住院保險,由於當年較着眼保費支出,保障範圍比較基本。現在經濟情况改善,是考慮加強醫療保障的好時機,他看過一些較高保障額的計劃,以現年齡來說,保費能負擔得到,但由於5年前因小毛病曾入院,擔心這或會影響新計劃的申請。
1)醫療開支的增幅普遍比通脹高,亦會隨年齡而增加,所以在成本上需小心策劃;
2)之前的小毛病是否對日後新申請的醫療保險有影響,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保險公司較常用的做法是增加保費(術語叫加loading)、將老毛病列入「不保事項」、拒絕申請,不過筆者亦遇見是什麼條款也沒加入的。如果擔心這小毛病對新的醫療保險有影響,可保留現有住院保險,然後新購一份設有自付費(又稱墊底費)的計劃,萬一有傷病,可先向現計劃索償,若計劃的保障額不敷應用,便可向這設有自付費的新計劃索償。
1)現基本的住院計劃的保費約為6000元,若住院總支出5萬元,粗略估計可索償到八成以上,但若支出增至10萬元的話,索償比例或降至六成;
2)林先生心儀的高保障額住院保險計劃有數個自付費的選擇,無自付費版本的現保費約1.5萬元,若選擇此版本,便希望取消現計劃以減低成本,但擔心之前的小毛病影響審批結果;但若林先生選擇5萬元自付費版本,現保費約為5500元;
3)策略上,保持現有計劃為第一索償計劃,若有不足便向高保障額計劃索償,總保費也是1.15萬元,對比無自付費版本,保費減輕逾兩成,但無損保障能力;
4)就算新計劃將小毛病列入「不保事項」,仍有舊計劃應付舊患,有一定的保障。
住院計劃的特性是保費隨年齡增加,但事實是 (1)人均壽命增長;(2)醫療藥物及用品發展迅速,費用隨之增加,所以退休金中需預留空間處理。
既然林先生每月有1.5萬元盈餘,大可每月撥出2000元作為「醫療費用專戶」的年金戶口,為期10年,共注資24萬元,在65歲退休時,提取年金以支付或資助住院保險,並安排使用「遞增年金」模式(每兩年將年金收入增加5%,直至終老),以抵抗通脹及保費的增幅。他在65歲時料可每年提取1.6萬元年金,對日後保費支出有緩衝作用。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