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與讀者們分享區塊鏈的案例後收到不少迴響,希望筆者能舉多幾個已落地案例給大家參考。區塊鏈是Web3一個重要底層嘅技術,但其應用場景好多時用咗都不知。既然讀者們求知欲咁強,那我再和大家分享多幾個案例吧。
老友Anthony是數碼港初創公司NFT Investment & Venture創辦人,他公司研發的NFT-as-a-Service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屢獲獎項,因為Web3 Transformation是智能生活的大勢所趨,利用NFT作真實的人、事、物的Digital Identity,更是元宇宙建設中互聯互通的重要第一步。
現今NFT技術應用場景已不像早兩年的純炒作投機性行為,反而有更多在智慧生活上的場景及o2o的體驗功能,我們稱之為Utility NFT。最近Anthony公司也以Web3 transformation技術支持聖若瑟書院Alumni的《毒舌大狀》電影之夜,參與的舊生獲得《毒舌大狀》限量NFR(Non-Fungible Right )作私人收藏,睇戲之餘亦可感受Web3帶來o2o的好處,在手機上展示以NFT作基礎的二維碼即可入場。NFT-as-a-Service的優勢重點是用户可以透過Email、手機作登入,免除了在安裝使用Web3 Wallet上的困難和困擾,同時也可選擇以法幣(Fiat Currency) 電子支付,以實名方式讓商品服務進行電子憑證交易,不僅是電影入場憑證、餐廳零售用作o2o客服DAO互動體驗,更可擴展到組織裏或跨組織的身分認證、KYC白名單、商品換領等日常生活場景。筆者認為這個NFT-as-a-Service,其應用邏輯以Web3的技術配合用戶較人性化的Web2的使用習慣,在目前這個科技過渡期階段是十分合適。
最近CPA Australia舉辦了Web3.0 in ESG and Sustainability for CPA的講座,超過300多位參加者。大會上分享如何以Web3技術支持ESG在行業上的發展,並為何將會是一個Game Changer?特別是解決在ESG的MVR(Monitoring, Verification, Reporting)上的一些痛點。如缺乏可量化的、客觀的基礎數據;企業在上下游的ESG數據的互通性非常薄弱;Social上的數據審計困難;ESG投資整體規模較小、風格單一;報告上評價體系缺乏系統性、信息披露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強化ESG的基礎信息管理,好好利用Web3技術加快對於企業ESG發展上的基礎數據準備、執行、可持續性創新的方案,更可有助在ESG投資中的綠色金融,包括製造業貸款、高新技術產業貸款,創造更透明及權威性的支援。
全球航運商業網路(GSBN)是一個由8間全球知名航運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的區塊鏈聯盟,旨在以區塊鏈技術來改善全球貿易。貿易融資是它的其中一個重點範疇。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預測,全球貿易融資缺口將於2025年擴大至2.5萬億美元。改善金融機構與整個供應鏈相關方的可信數據共享程度,是解決貿易融資可及性的關鍵。但由於全球供應鏈的營運性質相對複雜,船運往往牽涉多個單位,這令承運商從適當單位獲取授權並分享航運數據變得更具挑戰。
經過GSBN平台的航運物流數據會記錄在區塊鏈,這些數據不能被篡改,大大提高數據的可信性。企業只需透過GSBN線上應用程式便可簡易地作出授權,讓金融機構從承運商獲取準確且完整的可信數據,從而作出合適的審批及風險管理。整個程序變得更快捷、更具透明度。
在上年年底,聯盟便與中國銀行(香港)、航運公司赫伯羅德,及一家本地食品公司成功達成了首項試點交易,整個數據申請及分享過程更從幾天縮短到20分鐘內完成,大幅加快審批程序外,亦令銀行減低批出有關貸款的風險。
上星期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就支援創科界的政策,筆者希望在這裏分享一些想法:
1)3億元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有約七成中學會受惠,對科普教育服務提供企業必定帶來不少商機。但學校對新科技或有關創科的服務提供者態度一向比較保守,建議可以像科技券一樣,預留一小部分資助款項給一些可信的科技顧問來提議學校應採用什麼方案,既可增加學校對於新科技的認知,同時亦減低校方在選擇上的壓力。
2)數碼港Web3基地:十分支持政府為Web3作專項立項,雖然5000萬未必能做太多,但也是一個好開始。建議當局必須在批核款項時要留意申請機構想搞的是會議經濟還是產業經濟,避免資源錯配。國內的確有不少從事Web3開發的企業已蠢蠢欲動;帶人才、帶資金、帶技術過來香港。我們在發展生態圈之餘,亦要製造一個良好的經營土壤;例如清晰的遊戲規則及健全的營商環境,讓兩地Web3創科企業順利將產業落地,加強在區內的影響力。
3)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由數碼港負責5億元的數碼轉型先導計劃,希望政府能提供多點資訊,因為從報告看起來有點像現時的科技券。
據一位做支付龍頭企業朋友向筆者透露,自本地全面通關後,過去幾星期其零售交易總額已慢慢提升到疫情前的一成多,相信在消費券帶動下及遊客數目持續增長,有望年底前本地零售總額可回到疫情前五至六成,香港也可漸漸邁向全面經濟復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