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法例未覆蓋 虛擬資產承傳有難度 律師料須花數年才有相應政策

【明報專訊】香港近年多了市民參與虛擬資產及貨幣買賣,佔投資組合相當份額,但是該等資產向來價格變化極快,上落亦大。在處理虛擬資產傳承或分配時,往往引起爭議。有本港法律界人士提醒,現有法律及稅例尚未覆蓋虛擬資產領域,可依循及具參考價值的案例亦不多。因此從先人的遺產中承辦虛擬資產,甚至在離婚時分配資產,爭論或訴訟難免。

明報記者 陳偉燊

古明慧律師行合伙人古明慧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作為新興資產的虛擬資產或虛擬貨幣,其普遍的程度已經連市民也參與其中。該等資產由於是需要真金白銀購入,因此是可界定為資產。但是她說:「發現很多人購入虛擬資產後,往往沒有在事前想過日後會怎樣處理,當事人在訂立平安紙或遺囑時,亦很多時未有寫明及包括虛擬資產」。同時,無論是投資者的後人,甚至提出離婚者所持有的虛擬資產,因為涉及價格上落及大幅波動,在他們接手處理承辦或分配該等資產時,往往會遇到困難。

星視家庭資產 澳參考購入價處置

無論在法律及稅務法規方面,古明慧說,以她所見,所作規範都未覆蓋到虛擬資產領域。就算在普通法法域可參考的新加坡案例,亦只確定虛擬資產可作為家庭資產看待。在澳洲的個別案例只顯示,在處置虛擬資產時,以購入價作為參考,未必完全適用於香港的環境。因此可供在香港依循及引用的案例實際不多。香港本身亦未有具體的虛擬資產處置政策,料最終需要多數年的演變,才會有明確的政策方向去管理及處置好。

她更以接觸過的案例作說明,曾有當事人家庭手上大部分的資產均為虛擬資產,但是按法庭程序並依庭上所定估值日期去給予定值當日,發現該等資產身價較原先過千萬元的價值大貶,只餘50萬元或更低水平。這導致他們無法進行金融糾紛調解,最終要經聆訊去處理。這反映出,在欠缺案例及政策下,要按法律程序去處理虛擬資產分配,面對困難,亦易起爭拗。

籲以時間加權平均價計值

該行律師張天恩進一步指出,在處置虛擬資產的傳承實務中,要找來具公信力的估值師去定值及分割並不容易。除了虛擬貨幣有市場定價可以參考,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價值因為涉及情感價值,往往較難定估值。同時虛擬資產真正的價值,亦很視乎接收財產者會否明白當中的價值及欣賞而定。

在釐定虛擬資產價值時,她不諱言暫時未有具體案例可循,但是她認為,可以考慮採用時間加權平均價(TWAP)等方式計值,然後分批出貨,甚至將虛擬資產納入家庭財產去計算及持有,再作分配,均為可行的處置方式,未致無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