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讀者Janise來信:
我今年37歲,從事醫療行業,每月收入約5萬元,每月支出約3萬元,現在擁有100萬元現金和50萬元股票。
我一直都想買樓自住,所以尋求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近期樓價回落,但同時又見到負資產數字急升,如果我買入單位後變成負資產,會不會被銀行Call Loan,令我變得一無所有?
關於近日金管局公布的本港負資產數字,不少人都表示擔心,在此我們不妨客觀分析一下。首先,按季來看,從2022年第3季533宗升至第4季12164宗,數字上升幅好像很大,但相比實際按揭宗數,其實只有2%,不算多。對比樓市最慘淡時期,即2003年沙士,當時負資產高達10萬宗,同時佔整體實際按揭宗數15%,比現在高約7倍。相比下,現時負資產數字不算很高。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負資產的意義,它代表銀行估值比貸款金額更低,如果出售會資不抵債。然而,如果業主像Janise有自住需求,那麼出售的價格高低對他們的影響不大,物業作為居所的功能是沒有改變。而且,業主購買樓宇之前需要通過嚴格的壓力測試,而近10年投資者亦因為各種辣招而難以進入市場,因此目前市場以用家為主導,整體持貨能力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3年沙士時期高。
理論上,如果物業淪為負資產,銀行有權Call Loan,要求業主增加按金,甚至要求取消貸款,如果業主無法滿足銀行要求,銀行可以透過法律程序將物業收歸所有,變成銀主盤。但銀行事實上不會隨便進行上述行為,至少過去多次經濟危機中都沒有發生過,因為當中銀行不單要採取法律行動,涉及大量法律費用,需時亦長,而且會令銀行壞帳上升,影響財務表現,相關銀主盤更要以好價錢賣出,銀行才不會有虧損,但銀行進行Call Loan這個舉動,本身就會直接影響樓價 。所以,從此看來銀行和業主是同一陣線,只要業主做好本份,準時還款,銀行便不會輕易Call Loan。
最後,Janise如果想置業,可以多到不同地區留意放盤,了解行情及自己喜好,如遇到心水單位,不妨趁市况波動大膽議價,只要價錢在自己的負擔能力內,便可以安心買入,如果遇到心態較弱的業主,更有機會以低於市價買樓,持有物業的防守性又變得更高。
當然,如果仍擔心負資產問題,亦可以降低目標價格,減少借貸。例如Janise想做八成按揭以減低風險,她可以選擇500萬元左右的放盤,現時港鐵沿線亦有不少一兩房單位可供選擇。相關首期100萬元,連其他雜費20萬元左右,壓力測試月薪不低於3.9萬元,以Janise現時的工資及資產水平可以滿足要求。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Janise安心置業。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