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蔡明都:數碼貨幣推動普惠金融

【明報專訊】2023年3月5日大約晚上8時在香港土瓜灣一間士多發生持刀行劫案,年邁女檔主憶述匪徒以約6吋長的利刀指嚇並聲稱「要1000元買奶粉」。生活逼人要以打劫來養活嬰孩實在是社會悲劇,但事件反映小型零售商店生意仍以現金交易。替代付款方式(alternative payment methods)及電子貨幣能夠儘快普及,似乎可以減低小商戶甚至市民被劫的風險。

替代付款方式是指以電子貨幣的數位交易方式代替使用現金交易的貨幣系統,例如以銀行轉帳(FPS)、本地卡(八達通)、信用卡等。香港的八達通為世界上最早發展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亦為世界最高,是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典範及參考。根據八達通有關資料,截至2021年底,市面上流通的八達通卡數量超過2000萬張,全港滲透率為98%。雖然數據顯示香港居民人均持有超過兩張八達通(實體卡及電子錢),但實際觀察也不難發現在商店排隊時常碰到有顧客以現金支付。消費券的派發讓普羅市民都有機會體驗大額(超過500元)的電子支付交易,但及後不見有很多人會為八達通作自動增值。縱使市面有近場通訊(NFC)功能的手機不少,但八達通實體卡用戶的使用習慣都是到商店或交通服務機構消費後才查閱帳戶餘額,還未接受八達通實體卡自動增值。

國策扶持 實現全民數碼化經濟

隨着手機及電訊網絡普及,把數碼錢包跟手機程式綑綁可能是較有效的方法。例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是普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電子交易,有些數碼錢包甚至容許以加密貨幣結算。在歐洲,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金融科技驅動的支付創新迅速發展。根據Influencer Marketing Hub報告數據顯示,全球以數碼錢包及第三方支付的比例差不多有45%,亞洲佔的份額高達60%。在北美、拉美及歐洲地區,信用卡仍是最流行的支付方式,佔全球比例的87%。

然而,世界上仍有很大部分人口無法獲得金融服務。提高金融包容性雖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數碼技術基礎裝置、數據儲存及傳遞中心、商業公共及用戶端設備等投資,但數碼錢包及電子貨幣的營運成本會隨着「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及「範圍經濟」(Economy of Scope)的規律而下降,政府的積極有策略地扶持數碼技術的政策可以促進營運者推出價格合理的金融服務,以至全民數碼化經濟,達至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目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列舉3種央行數碼貨幣(CBDC)經營模式的設想,其中「央私合成」(Synthetic CBDC)的央行數碼貨幣是指「不由中央銀行而由私人機構發行,通過持有中央銀行債務來支持發鈔。因此這種模型不是央行數碼貨幣,而是一種穩定幣,或一種特殊類型的電子貨幣。因為它不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故稱為合成的央行數碼貨幣(sCBDC)。由於它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資產以一對一比例支持,所以可能會被一些中央銀行視為CBDC的替代品。香港雖然沒有中央銀行的設立,但基於歷史的原因由3家銀行擔任產生貨幣供應的發鈔機制是世界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亦符合發展央行數碼貨幣的經營模式。」

發展數碼貨幣的過程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並帶動普惠金融,發行央行數碼貨幣或會減低對傳統銀行的依賴,營造一個相互制衡的貨幣供應關係。故此,在數碼貨幣發展以至全球金融穩定性,香港的地位與角色是不容忽視的。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明都 金科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