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王良享:聯儲不立即停加息 後果堪虞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具規模財困銀行再增兩家;其一是歐洲大行瑞信(美:CS)、第二家是美國區域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美:FRC)。前者在沙特國家銀行宣稱不再注資後,接受瑞士央行的500億瑞士法郎備用信貸,並宣布回購約30億美元的債券,但不接受監管機構建議與瑞銀(美:UBS)合併。第一共和銀行在擠提繼續發生時,接受了以摩根大通(美:JPM)為首等11家銀行120天期的存款一共300億美元。

兩項央行救援及業界自救行動於周四帶來「膝蓋反應」,瑞信股價及第一共和銀行股價周四分別曾反彈32.3%及10%。可惜,歐洲央行於周四稍後時段仍加息半厘,因為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認為危機不會擴散至歐洲。誠然,如穆迪上周所說,歐洲銀行所持國債有三分之一將於未來兩年到期,所以不似矽谷銀行般有債券組合大幅減值之虞。但是銀行之間交易環環相扣,而且當信貸緊縮出現後,歐洲銀行一樣會受整體流動性下降牽連,不要說兩年,屆時衡量對手風險將以日計。瑞信股價上周五回跌8.01%,第一共和銀行股價更下跌32.8%。

財困銀行面臨大規模資產減值

此外,市場對11間銀行仿效1998年14行注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做法有存疑,原因是LTCM在兩年後仍需清盤,而該公司原有合伙人虧損達11億美元。且不要忘記,聯儲局在14行注資LTCM後一星期就減息0.25厘,並於當年10月及11月再分別減息0.25厘救市。以史為鑑,如果聯儲局認為今次銀行危機只是流動性問題,而非償付能力問題,因而堅持所謂針對性紓困,而非立即停止加息,後果堪虞。

其實自從1月份開始,聯儲局的貼現商就已經出現銀行借貸上升的趨勢,至上周三,貼現窗貸款大幅上升至創紀錄高位的1528.5億美元(見圖),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1110億美元更高,且莫忘記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亦已借出1428億美元予矽谷銀行(美:SIVB)及Signature Bank(美:SBNY)。

危機當前,在11行宣布行業自救行動後,上周五摩根大通股價仍下跌3.78%,美國銀行(美:BAC)股價下跌3.94%,而投行高盛(美:GS)股價亦下跌3.67%;匯控(0005)在宣布以1英鎊購入矽谷銀行英國分支後,股價已累積下跌4.6%。無他,因為財困銀行問題並不只是存款流失,而是有可能更大的資產減值。

過去一周銀行股價下跌合乎邏輯。由矽谷銀行倒閉開始,大小銀行應該已開始衡量個別交易對手的信貸風險,盡量少與有問題對手交易,甚至不放款給他們,單靠以上集體放款行動予單一銀行不能移除這擔憂。

銀行似乎亦會開始收緊貸款的標準,對復蘇中的經濟造成打擊,造成銀行盈利下降,既然這一切混亂皆由快速加息引起,而永久創傷亦已造成,且看聯儲局有沒有勇氣「止蝕」,停止加息。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良享 政經良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