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財政司長陳茂波提及暫時無意調整樓市「辣招」,但在可行情况下,考慮進一步放寬首置人士按揭貸款限制。筆者認為,本港樓價雖然去年已稍為調整,但置業門檻仍高,因此單純放寬首置按揭無助減輕市民上車負擔,並非助市民置業的最佳良方,建議政府認真審視市民置業需求,制定貼地政策,給予市場實際回應。
自2019年底起,政府已兩度放寬首置人士的按揭成數,令不少首置人士受惠,一度促進中小型單位的交投。不過現時在香港上車換樓置業,普遍動輒近千萬元,因此再進一步放寬首置按揭,對於市民入市的誘因,特別是年輕一輩,作用有限,無助推動置業階層最核心的上車動力,莫說要再進一步活化樓市的換樓鏈。據土地註冊處及香港置業資料研究部數字顯示,2011至2022年平均每年二手住宅註冊量約49326宗,對比1999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75886宗,減少近三成半,反映樓市成交與正常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有部分的樓市「辣招」已實施十多年,加上受疫情打擊,本港樓市已由高位回落。隨着未來房屋供應逐步增加,而且在炒賣情况幾乎絕迹的情况下,「辣招」已不合時宜。筆者認為,現時市場上以用家為主,政府理應由置業人士的角度出發,再調整合適的房策,方為上策。政府除了進一步放寬首置按揭的門檻外,亦可以考慮放寬置業人士的壓力測試。另外,現時二手市場受壓,「辣招」阻礙二手盤源流動性,影響換樓鏈的流動。筆者建議政府撤銷額外印花稅(SSD)禁售期限制,釋放更多二手供應,讓更多上車客受惠,加快市場流轉,提升整體流通率至正常水平,此舉有利本港樓市發展,令樓市注入新一波動力。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