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薛偉傑:「拼單」發射常態化 SpaceX有能力大小通吃

【明報專訊】6月12日SpaceX使用「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72枚小衛星送入距離地球約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轉移軌道(SSO)。這次任務是「獵鷹」系列火箭的第一級助推器的第200次着陸回收(以多枚火箭合計),也是連續第126次成功回收。但較少人留意的是,這也是SpaceX的「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SmallSat Rideshare)的第8次任務。

2021年首拼單 創「一箭143星」紀錄

傳統上,一次運載火箭發射服務通常都是由一個客戶獨佔或包起。這模式有兩大缺點。第一是入場門檻或「最低消費」相當高。第二是運載火箭往往會有一些空間或載荷沒有用盡,造成浪費。尤其是,近年的衛星可以造得較小和較輕。

而SpaceX的「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就是以「集運」和「拼貨」的形式,同時為多個客戶提供發射服務,將一次發射任務的載荷分配給多個客戶,一方面將入場門檻或「最低消費」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亦盡量將火箭的載荷用盡,這就有如物流業的「併櫃」或者集運送貨服務。據悉,SpaceX是在2019年宣布推出其「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而這計劃的第一次發射任務,則是在2021年1月24日進行。當時,「獵鷹9號」也創造了「一箭143星」的世界紀錄,將143個形狀和大小都不盡相同的小衛星和其他載荷,分成12批送入距離地球約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轉移軌道(SSO),打破了印度在2017年創造的「一箭104星」舊紀錄。

那143個小衛星和其他載荷中,只有10枚衛星屬於SpaceX自己的「星鏈」計劃,其餘133枚衛星和其他載荷則來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國防部、美國空軍、以色列國防部、Planet Labs、Swarm Technologies、Spaceflight、Exolaunch、HawkEye、iQPS、Tyvax納米衛星系統、NanoRacks、NanoAvionics、Celestis等數以十計的客戶。上述客戶當中,至少有美國Spaceflight和德國Exolaunch都是中介分包公司。

從商業角度來說,這開創了一種衛星發射「團購」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令「獵鷹9號」這種中型火箭可以大小客戶通吃。

據媒體報道,SpaceX的「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最初的收費方式,客戶的每枚衛星或其他載荷最初200公斤以內的重量收費100萬美元,之後每超出1公斤,再加收5000美元。沒多久,SpaceX再降低入場門檻,並將每單位重量的收費略為提高10%,每枚衛星或其他載荷最初50公斤以內的重量收費27.5萬美元(約214.5萬港元),之後每超出1公斤,再加收5500美元。由此看來,SpaceX似乎十分看好市場對小衛星的需求。

小型衛星共享發射 最低收費僅215萬

事實上,幾十年前的人造衛星很多都是用於通訊和直播等用途,需要在約3.6萬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上運行。主要是一些科研用途的衛星,才會部署在中低軌道。但近年,人造衛星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很多都是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衛星互聯網服務、監察資源或災害等等。這些衛星很可能只需要在中低軌道上運行。由於距離地面較近,其功率毋須那麼大,再加上半導體和微電子技術的進步,這些衛星可以造得相當小巧,只重100公斤,甚至90公斤的都有。

而在「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的第一次任務中,由航天紀念公司Celestis委託發射入軌的,甚至不是衛星,而是裝載了人類骨灰的膠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SpaceX用「獵鷹9號」發射自己的「星鏈」計劃的衛星時,每次只能夠發射大約60枚,而代客發射時,卻可以「一箭143星」。

最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在該次發射任務中,SpaceX還可以善用剩餘的空間和載荷,為自己的「星鏈」計劃發射10枚衛星!這些以「搭順風車」方式升空的「星鏈」衛星,可以視為零成本發射,可見SpaceX的算盤滴水不漏。當然,因為是拼單集運,「小型衛星共享發射」在事前需要很多協調工作,初期不可能太頻密地進行。SpaceX的網頁說,暫時是大約每4個月一次,亦即每年大約3次。現時看來,已經非常穩定和常態化地進行。

但馬斯克的目標肯定不是那麼少,未來一定會提高頻率。馬斯克曾經豪言壯語,當「星艦」(Starship)重型火箭投入使用之後,可望將發射每公斤重量的收費大幅壓低至100美元。筆者覺得,這個數字誇張了一點。但以SpaceX的技術可靠度、執行力和性價比,若大舉推進其「小型衛星共享發射」計劃,其他提供航天發射服務的公司的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擠壓。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