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機械硬碟料2029年停產 Pure Storage:耗電多為死因

【明報專訊】最近,有關機械硬碟何時停產的問題,又鬧得沸沸揚揚。事緣Pure Storage客戶工程部的研發副總裁Shawn Rosemarin,在5月初接受網媒Blocks & Files訪問時,預測機械硬碟(HDD)將會在2028年之後停止銷售。

Shawn Rosemarin作出這個預測,主要可以歸納為幾個理由。首先,固態硬碟(SSD)每TB成本的持續下降,將會不斷擠壓機械硬盤的市場空間甚至生存能力。第二,個人電腦用戶為了讀寫速度等性能,將會完全擁抱SSD,而拋棄機械硬碟。第三,機械硬碟的耗電是SSD的5至10倍。

對企業來說,最重視的是一件設備的「全壽命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除最初的購置成本,還包括整個壽命期內的運作和維護成本。所以,機械硬碟其實只是平買貴用,若計算「全壽命成本」,未必會比SSD有很大優勢。

計算全壽命成本

機械硬碟未必佔優

Shawn Rosemarin指出,數據中心佔了全球用電量大約3%,當中大約三分之一就是花在儲存系統方面;而後者的耗電又多數是來自機械硬碟。因此,在節能減排的世界潮流,兼且某些國家已經採取限電措施的情形下,耗電問題將會成為壓倒機械硬碟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訪問刊出之後,被不少主流媒體轉載,引來不少討論。其中一個爭議是,Pure Storage本身是一家全部採用SSD作為儲存設備來提供數據中心和雲端服務的公司,以它的身分來作出上述預測,難免令人覺得有些利益衝突或角色矛盾,不夠客觀持平。

而另一個令機械硬碟死亡論升溫的消息,則是硬碟生產商Seagate的2023財政年度第三季財務報告。Seagate月前公布截至3月31日的2023財政年度第三季財務報告,該季營收只有18.6億美元,按季大致持平,但按年則大幅下跌了33.6%,亦低於分析員預期的19.8億美元。同時,該季還轉盈為虧,營運利潤率為負16.9%,錄得4.33億美元的淨虧損,而去年同期則有盈利3.46億美元。Seagate更預測,2023財政年度第四季的收入只有17億美元,將會按年下跌35%,全個財政年度的總收入也是下跌35%。

由於Seagate一向被認為在轉型生產SSD方面,比主要競爭對手Western Digital緩慢,所以它連續幾季的業績不佳,也被市場解讀為機械硬碟愈來愈難賣。

去年全球付運量已大跌逾四成

事實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cus的報告,機械硬碟的全球付運量在2022年就已經大跌了超過40%,只有大約3520萬至3640萬個,所有生產商的出貨量都錄得顯著跌幅。其中,Seagate的機械硬碟出貨量下跌了41.7%至 43.7%,Western Digital則減少40.7%至43%,而東芝亦下滑37.7%至39.3%。

平心而論,筆者認為,Shawn Rosemarin的言論有一定的理由,但機械硬碟的死亡時間是否真的在2029年,卻很難確定。其實,過去幾年,都一直有人預測機械硬碟將會在5至10年後停產,其中有些早在2016年已發表。顯然,有部分預測已經落空,或者將會在未來2至3年內被證實落空。

無疑,SSD的讀寫速度確實遠勝機械硬碟,也沒有後者的噪音和高熱問題。可是,除了售價較高之外,SSD仍然有一些缺點:第一,SSD的容量仍然偏小。以針對消費市場的產品來說,SSD的容量絕大部分都在4TB以內,機械硬碟的容量卻可以達到16TB至20TB。這就令到部分用戶購買新電腦時,仍然會堅持以SSD來運行作業系統和軟件、以機械硬碟來備份檔案的習慣。第二,由於SSD的每個位置的讀寫次數有限,所以其整體壽命和機械硬碟相比,並未顯示出明顯的優勢。

SSD擬用MRAM技術

提升容量速度

SSD何時能夠完全取代機械硬碟,最終可能要視乎兩個技術的發展。據悉,機械硬碟現時正以熱輔助磁記錄(HAMR)技術作最後反撲。而SSD則計劃改用磁阻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技術,令容量和速度都可以大升。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