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德國)多元資產收入資深基金經理Alfred Grusch上文已分析德國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如何迅速發展可再生能源,令能源政策更加獨立自主。其實德國能夠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一窮二白,過去數十年不斷發展經濟,近半世紀一直穩踞全球GDP五大強國之列,原因之一是經濟政策得宜,建銀國際證券近日發表報告,比較了德國與日本在1985年同樣簽署《廣場協議》、貨幣被迫大幅升值後,實施的經濟政策有何不同,解釋何以德國經濟及股市能夠避免像日本一樣在1989年泡沫爆破。
在三星期前,《Money Monday》第412期(8月21日出版),題為「汲取日本教訓、中國防經濟迷失」的封面故事,由富達國際日本投資主管鹿島美由紀(Miyuki Kashima)及邦德資產管理首席投資梁江,分析日本經濟及股市於1980年末代泡沫爆破後迷失30年之路,以及中國經濟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巧合的是,建銀國際證券上周五亦發表題為「前車之鑑: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對中國的啟示(Lessons for China from Japan's Lost Decade)」的研究報告分析上述議題,結論是中國完全有條件走上與「日本化」不同的路,關鍵在於避免政策失誤,以短中長期有機政策組合,有效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成功實現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建銀國際證券上述報告亦比較當時作為五大工業國(G5,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成員的德國與日本,在1985年同樣簽署《廣場協議》後,實施的經濟政策有何不同,解釋何以德國及日本跟着分別走上盛衰之路,德日兩國值得比較,原因是兩國均屬製造業及出口強國。
根據建銀國際證券的分析,雖然隨着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當時的德國貨幣馬克像日圓般兌美元大幅升值,不利出口表現,但在1986年至1990年,德國出口至美國佔整體出口僅約8%,而日本該比例卻高達30%至40%,故此,德國不像日本般在出口上依賴美國,馬克兌美元升值對德國整體出口的負面影響亦屬可控。
另外,建銀國際證券指出,德國在1985年至1987年因應《廣場協議》減息後,1988年已開始掉頭加息,比日本早收緊貨幣政策(見圖),避免了資產泡沫的出現,故此德國樓價在1985年至1995年僅上升10.5%,之後在1995年至2008年掉頭下跌19.3%,波幅也不算大;國際貨幣組織估計,在1990年代,住宅佔德國住戶資產負債表比例高達73%,相對穩定的樓價可為資產負債表帶來較少破壞。作為比較,日本樓價在1980年代急升67%後,從1991年至2009年大跌45%,令當地居民財富蒸發,明顯拖累經濟。
建銀國際證券認為,1980年代任德國總理的科爾(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一直推行供給側改革,淘汰過剩產能,以金融業支持製造業改革,支持戰略性行業,提升「德國製造」在全球的競爭力,亦是當年德國可避免走上日本失敗之路的另一原因。
更加重要的是,建銀國際證券指出,科爾在1990年帶領德國統一,再加上1991年蘇聯解體,跟着多年便由東德及蘇聯引入大量廉價勞動力,而且在歐元區成立後,2000年以來在歐元區其他國家吸納大量移民、難民及工人,同時創造了「歐洲大市場」,支持德國出口持續增長。
建銀國際證券總結,德國能夠避免走上日本失敗之路,原因是一開始便採取比較保守的貨幣政策避免資產泡沫出現,而且亦一直以積極主動政策(proactive policies)發展製造業,加上政治等其它因素,均令德國比日本面對更有利的環境。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