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港貨櫃吞吐量跌16% 遭深圳拋離 業界指碼頭乏擴建 部分貨物直輸內地

【明報專訊】中國大陸及香港經濟復常及兩地通關,本應對本港貨櫃碼頭是利好消息,惟事與願違,面對全球經濟疲弱,需求減少,今年首7個月本港貨櫃吞吐量按年減近16%,相較同處珠江三角洲的深圳港口卻僅跌4%,「高下立見」。於港深兩地經營貨櫃碼頭的招商局港口(0144)直言本港碼頭近10多年基本沒有擴建,加上廣深兩地港口佈局愈趨完善,令部分貨物已不再經香港處理。香港貨櫃碼頭商會則指,大灣區部分港口受惠於當地政策支持,令香港港口處於不公平的營商環境。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據香港海事處數據顯示,今年7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按年減少17.9%至約120萬TEU(標準貨櫃),今年首7個月便累計按年下跌15.8%至約832萬TEU(見圖)。至於鄰近的深圳港口,據中國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7月貨櫃吞吐量則按年增加7.6%至282萬TEU,今年首7個月累計按年僅減少4%至1635萬TEU,表現遠勝香港。

港首7月832萬TEU 深1635萬TEU

在香港、深圳同時有經營貨櫃碼頭業務的招商局港口董事會主席馮波鳴,上月底出席業績記者會上提及,由於深圳、廣州等港口佈局愈趨完善,部分貨物已經直接輸往內地而不用再途經香港,故影響本港港口長遠發展,「香港近10多年來基本上沒新增的港口碼頭的能力」。不過,他認為香港作為自由港較內地其他港口方便,相信香港將繼續成為東亞地區的重要國際中轉港。翻查該公司經營數據,其深圳港口貨櫃箱吞吐量今年首8個月累計按年跌2.1%,同期旗下香港港口則減19.3%。

商會:灣區港口有政策支持 對港不公平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以書面回覆本報表示,由於歐美市場對貨物的需求下降以致出口貨量減少、通脹及加息影響消費者情緒、中美關係緊張,以及鄰近港口的競爭等因素,都導致今年上半年香港貨櫃吞吐量下跌。另一方面,面對鄰近港口的競爭,商會指雖然香港本身深具競爭力,但由於大灣區部分港口受惠於當地政策支持,令香港港口處於不公平的營商環境。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指出,疫情間部分貨物由香港流失至內地港口,加上內地政府有提供誘因吸引貨源,「香港以商業機構經營為主,但內地如南沙港口基本上由政府經營碼頭,他們有公帑使用」。他表示,在珠江三角或華南而言,碼頭屬於零和遊戲,在貨源基本上相同且整體貨量沒增加的情况下,內地其他港口貨量增加時,香港則會減少。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香港作為自由港,本來已沒有關稅,但總體經營成本,如碼頭處理費用便較深圳高,香港要再降成本的空間已不大。他認為雖香港港口未必會完全被內地港口如上海、深圳取代,因東南亞地區與內地大部分貨物經香港轉口,但問題是內地與很多東南亞盟國已有免關稅協定,唯一寄望或是香港加入RCEP,透過內地與東南亞貿易量增加,以帶動香港轉口量。

何立基則認為本港碼頭在系統營運、船租賃服務、船舶買賣等領域具豐富經驗,香港港口仍有一定優勢。他指香港與深圳航線佈局分工稍有不同。在歐美航線比例中,香港比不上深圳鹽田,因其以歐美線為主,香港航線網絡則在東南亞線、南美線等更有優勢,形成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但其貨量的確比歐美線少。所以認為兩地因業務不是完全重疊,故不會以同一速度回復,但香港面對國際貿易疲弱、生產地外移、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貨運前景仍未明朗。